抵禦嚴旱智多星 桃三灌區供灌有成 桃園百年大旱紀實

桃園處諮議委員暨在地青農莊育來

桃園處諮議委員暨在地青農莊育來,栽種水稻與網紋洋香瓜之餘,亦關注當地農事,積極彙整農友心聲向上提出建言。

文/何宜嬨 攝影/羅文莞

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上半年,臺灣遭逢嚴峻旱情,大大衝擊了農業生產。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簡稱農水署)桃園管理處(簡稱桃園處)運用一系列灌溉配水措施,協同各單位與當地農民,齊力因應這場百年大旱,順利豐收2021年第一期作稻米。

天旱來襲 重整配水措施

「桃園灌溉區域分為桃一灌區、桃二灌區和桃三灌區,桃三灌區屬於溪流灌溉尾端,包括桃園新屋跟楊梅、新竹湖口跟新豐,共約7,174公頃。2020年沒有颱風過境,石門水庫蓄水量越來越低,10月公告桃三灌區停灌。恰巧當年上半年,桃三灌區配合水資源競用區計畫,第一期作休耕,後來又因水庫沒水,第二期作停灌,等於農民將近一年沒有生產收入。」桃園處副處長謝清文解說,接連兩期停灌,重創桃三灌區農民的生計。

「農水署與經濟部水利署協商,看還有多少水可以分給桃三灌區。水利署評估後,剩餘可供給水量約4,100萬噸水,這水量剛好可以灌溉桃三灌區的耕作面積,所以宣布桃一、桃二灌區停灌,全面供水給桃三灌區。這就是桃三灌區供灌計畫的由來。」謝清文闡述,自然水源進入導水路,經幹線、支線、分線及給水路抵達農田,構成灌溉系統。2021年1月公告供灌決議後,桃園處立即量測幹線流量,並將社子溪河水導入光復圳。

「我們舉辦座談會,說明桃三灌區即將供灌,向農民宣導節水灌溉的注意事項。請農民集中灌溉,在最短的時間內整好田、插完秧苗,譬如使用乾式整田。」謝清文指出,乾式整田即插秧前先做清除雜草的初步整田,此時放水量勿多,甚至不要放水更好,待第二次整田時再放滿水。估算乾式整田可省下10%以上的灌溉水量。

他詳述供灌計畫的歷程,2021年3月正式分期、分時段灌溉,比如只放水到特定支線,某時段內僅限該支線的農民可用水,並請各工作站水利小組長向農民解釋輪灌規則;4月啟動抽水供灌,當時石門水庫蓄水量僅剩7、8%,停止供應農業用水。「我們迫不得已,只好去桃一、桃二灌區的河川緊急抽水。很感謝桃園市政府跟水利署河川局的支援,借調了20部抽水機,同時在5個地點抽河水,抽到桃園大圳幹線後,再輸送到光復圳給桃三灌區。」

謝清文表示,2021年3月至5月間,總共抽取了1,000萬噸的溪水,對桃三灌區助益甚大。「之所以可以利用抽水這個辦法,主要是地勢緣故,要是今天供灌區位在上游,即使下游有水也很難把水抽到上游。」抽水之餘,石門管理處亦開放新竹縣湖口鄉周邊埤塘增援供灌。2021年5月底至6月初,終於天將甘霖,旱象解除。第一期作供灌計畫功成身退,正式落幕。

農水署桃園處副處長謝清文認為,桃三灌區之所以能抗旱成功,歸功於所有參與及協力供灌計畫的人員,以及農友齊心節水的碩果。
農水署桃園處副處長謝清文認為,桃三灌區之所以能抗旱成功,歸功於所有參與及協力供灌計畫的人員,以及農友齊心節水的碩果。

強化源頭管理 廣設水位監測系統

除了調度河川與埤塘水源,桃園處輔導農民錯開整田期,善用分區輪灌、間歇灌溉、精準灌溉及回歸水再利用等配水措施,2021年桃三灌區水稻單位面積產量竟比往年平均還高。「農民都很驚訝,沒想到在缺水的情況下還能豐收。原本我們擔心,農民會因為搶水而大打出手,甚至破壞水利設施。缺水期間,人人都不好過,謝謝大家願意體諒水情艱困,共同節約用水。」

謝清文說,2022年目前水情充足,還不需要啟動停灌機制。「未來會執行四個面向的水利政策,第一個是協助推廣農糧署計畫,像是宣導耐旱作物的種植、網室栽培的設施補助;第二個是推展智慧灌溉,預計今年會跟試驗所在灌區合作試驗;第三個是加強水源管理,希望能將水質好的溪水導入埤塘,蓄留下來;第四個是埤塘水位監測系統,既可以防災,也可以精準掌握埤塘蓄水量。目前已經設置了280多個,預估再過一陣子就可以全面配置完成。工作站都有對應的監測螢幕畫面,能掌握水源調度。」

埤塘
桃園蔚有「千塘之鄉」的美名,大大小小的埤塘構成獨特的人文地景,既有蓄水防洪的功能,也是農田的重要灌溉水源。(攝影/黃朝慶)

施灌規範大不同 農民援用多方水源

桃園處諮議委員暨在地青農莊育來分享,公用配水出現之前,當地農民皆自尋灌溉水源,牽設管線、修建渠道或開挖土溝,如今這依然是大多數農民採用的取水方式。「政府有蓋灌溉水道,但有些人的農田在水尾,吃不到水,水門就會開比較大,水流才能衝到後面;或是自己搭設其他設備,把溝渠的水引到田裡。可是政府不承認我們自己建的水利設施,所以有些工作站在缺水時,會把我們自尋水源的水門鎖起來。」

引水閘門(左),架設延伸管線與小水道(右),將流水引到田裡灌溉
莊育來與當地耆老聊天,得知早期農友為了開拓水源,自掏腰包建造了引水閘門(左),架設延伸管線與小水道(右),將流水引到田裡灌溉。

針對桃園處所提出的精準灌溉策略,莊育來認為實務上頗有執行難度。「現在大部分池塘都裝有水位儀,只要水位掉個1%就會去追查原因,看是水門開太大還是其他緣故所致。水量減少主要是大家種的作物不同,需水量也不同,要落實精準控水的可能性不大,而且頻繁鎖水門也可能徒增對立情緒。」

「像我有種洋香瓜,洋香瓜的瓜生只會灌一次水,所以我灌水時是淹滿田面,給水量很大。這種情形下,大約會用掉一個大池塘3~4%的水量,1%根本不夠用。有水,農民才有工作權,水在我們農民心中的份量,比公家單位還重。根據作物特性,水用多或用少,都是有原因的。」

河川水不足的情況下,農民也會引灌其他水源來澆養作物。「農民的灌溉水有3成來自石門水庫、7成來自雨水形成的伏流水和放流水,例如工業廢水、家庭廢水。桃園處有水質實驗室,抽水站會做水質檢測,必須檢測合格才能放流給農田取用。有他們把關,我們可以放心使用。」

停灌休耕齊抗旱 促成桃三奇蹟

莊育來指出,水稻生長期約120天,而2020年政府宣布停灌時,正逢水稻結穗前1個月,此時停灌相當於強迫農民前功盡棄。「當年第一期已經配合休耕,第二期又要停灌,這樣根本沒有種出米,哪來的收入?何況水利署當初說要調給我們4,100萬噸水,最後卻只給1,000萬噸。有人身上背著機具貸款,有人要養家中老小,難免會有怨言。」

他感慨道,水利小組長是供灌計畫中不可或缺的要角。「小組長很辛苦,每天早上6點開水、晚上6點關水,還要隨時留意水情,適時調度水門。既要第一線面對農民的怨聲,又要頂著上面的壓力去推廣政策。多虧他們的努力,農民才有均衡的灌溉水可以使用。」

談及供灌相關補助,莊育來講述近期的休耕政策。「就性質上來說,一種是插秧前的停灌補助,金額比較少;另一種插秧後的停灌補助,金額比較高。像我們現在輪到的是水資源競區大區輪作,每2年輪一次,輪到你時,第一期不種水稻,改種雜糧或綠色環境給付作物,就可以獲得每公頃4萬2,000元的節水獎勵金。另外還有停灌補助,最高1公頃9萬3,000元,雖然金額比大區輪作高出很多,但這是強迫性的,水情不好時就強制你停水,不像大區輪作是自由參加。」

即使遭逢嚴重枯旱、歷經意見衝突,桃園處仍恪守其職,竭力施行供灌策略、偕同農友共度難關,創造大旱年間一期稻作產量躍升的「桃三奇蹟」。

灌溉溝渠
莊育來分享,由於灌溉溝渠分散,有些農田附近未必有公用渠道,因此農民便自己搭建「引水溜滑梯」,將渠道水流延長導至田間。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 廣告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2年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