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旱守住臺灣米倉 彰化處六大招拚出百日供灌奇蹟

社頭工作站

社頭工作站位處八堡一圳咽喉,扛下缺水危機時的調配水重任,同仁連續2個月加班不喊累,終順利完成一期作供灌。

文/楊雋珩 攝影/黃毛

2021上半年臺灣遭逢半世紀以來嚴重乾旱,超過7.4萬公頃農田被迫休耕停灌,彰化是中部少數未停灌區域,面對河川水源枯竭的困境,為完成一期作供灌任務,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簡稱農水署)彰化管理處(簡稱彰化處)啟動旱災應變機制,靈活運用六大抗旱措施全面加強灌溉管理。身為「取水頭」的社頭工作站,也堅守岡位、夜夜加班調配水源,「過去城隍爺夜巡,是在照顧百姓,今日我們夜巡顧水路,是在照顧農民。」眾人的努力,最終換來農民豐收的笑容,更寫下臺灣水利灌溉史上值得銘記的一頁。

彰化是臺灣重要米倉,出產的「濁水米」聞名全臺,但去(2021)年的一期作供灌卻帶給這群水利人前所未有的挑戰。3月時彰化每日獲供應水量,自歷年同期的41CMS(約354萬噸/日)大減至三分之一的12CMS(約103萬噸/日),進入5月水稻孕穗的用水高峰期,水量更直探史上最低的8CMS(約69萬噸/日),令彰化處管理組長陳耀釧直呼:「去年是我從事水利工作30幾年、臺灣56年來碰過最嚴峻的旱災!」

  • 按:CMS是計算水流量最常用的單位之一,表示「立方公尺/秒」(Cubic metre per second),8CMS意即每秒有8立方公尺的水流量;1立方公尺水量相當於1,000公升。
田區排水渠道
面臨臺灣56年來最大旱象,中部重要穀倉彰化不停灌,農民利用排水渠道或抽水機等設施克難灌溉。

3成水供灌3萬灌區 超前部署整備資源

從現實條件分析,彰化縣與其他西部縣市相比,缺少自己的水庫設施,灌溉水源高達7成取自河川逕流水,剩餘3成則是回歸水利用與抽取地下水補充。然而2020下半年到2021上半年久旱未雨,不僅連續10個月未有颱風侵臺,春雨和梅雨也少得可憐,河川水線下滑不止。另一方面,中央政府下達彰化地區不停灌的政策指令,彰化處肩上扛起的重擔,就是要想方設法調配有限的水資源,使轄內灌區總計約3萬公頃的一期作水稻順利收割、保障全臺糧食供給,壓力之大,彰化處上下同仁早早上緊發條。

回憶抗旱行動關鍵時間點,陳耀釧依序說明,2020年12月17日,經濟部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召開會議,告知未來數月由日月潭水庫經集集攔河堰引至彰化的水量可能低於分配水標準,彰化處即有危機意識,在12月23日由處長劉淑華親自主持內部會議並做成4點結論,指揮同仁進行包括增覓水源勘查、導水路維護、抗旱水井盤點等整備工作。

彰化處管理組長陳耀釧
彰化處管理組長陳耀釧感謝工作站同仁在抗旱期間共體時艱,也期盼未來能善用平地水庫的概念,繼續強化彰化地區供水韌性。

啟用深井調查平地水庫 470萬噸水安民心

眼看水情持續拉警報,3月8日彰化處再召開用水協調會議。「北彰化灌區主要屬於烏溪水系的福馬圳系統,南彰化屬於濁水溪水系的莿仔埤圳、八堡一圳二圳系統。當時我們預估出,濁水溪系統的取水量,在3月上中下旬只剩14、12、12CMS(約103~120萬噸/日),遠低於正常25~30CMS(約216~259萬噸/日),烏溪系統也剩不到5成,而且農民幾乎都已插秧,沒有回頭路了,確定就是要抗旱,彰化處立刻啟動抗旱緊急應變機制。」從此刻宣告,全彰化正式進入抗旱關鍵期。

3月25日,彰化處根據研擬出的救旱期灌溉營運計畫,針對轄下28個灌溉工作站精進人力編組與分配任務,迅速落實「六大抗旱措施」大區輪灌、小區調控、抗旱水井、回歸水利用、精準配水和夜間調水的執行。

在抗旱水井與回歸水利用部分,彰化處啟用31口200公尺深的水井補助灌溉用水,而以往彰化因八堡圳開發時間早,除了八堡本圳系統的直灌,沿線六大排水系統的回歸水利用,亦協助灌溉全區三分之一面積,這點特色啟發陳耀釧進行了一項全臺首創的調查。

他運用平地水庫的概念,全面計算六大排水系統每個制水門至取水口間蓄水的庫容量,並向水利署第四河川局借得6部大型抽水機配置在水門附近備用。經統計,這些回歸水庫容量估計達470萬噸。雖然最終僅抽用過一次,但更重要的意義是,「當時我們算出數據、呈報給上級單位,他們便知道彰化再沒水源,這裡還有470萬噸,對彰化可以放心。對農民來說,那陣子看到抽水機放在旁邊,心裡也比較覺得免驚。」陳耀釧笑稱,當下其實只有他們深知,這470萬噸就是全彰化的救命水了,再缺水也要破功。

社頭站轄內的草仔埤圳35號抗旱水井
彰化處適時啟用31口抗旱深井補充水源,圖為社頭站轄內的草仔埤圳35號抗旱水井。(圖片提供/農水署彰化處社頭工作站)

輪灌力求精準公平 限時分區顧全上下游

他進一步說明去年縝密的抗旱輪灌計畫。大區輪灌主要是在南彰濁水溪系統,採「供4停6」一次10天的輪灌循環,即八堡一圳供水3天8小時、八堡二圳供水2天16小時,合計6天輪灌後,再接續莿仔埤圳4天的輪灌。小區調控則是在北彰福馬圳系統末端的四股圳、六股圳,採「供3停3」的輪灌。

透過大原則的分區輪灌制度降低用水量,陳耀釧強調,同時彰化處可說把精準配水的精神發揮到淋漓盡致,真正讓所有農民的田公平吃到水。他解釋:「以前水充足,大家何時灌溉都可以,但那時我們嚴格限縮每個取水門的用水時間。水源頭的人還是先取水,但關門時間一到,第一線同仁就會把進水口封住,讓水繼續往下游送。」鐵面無私中保留彈性,若真有農民來不及灌溉,他們則盡量優先排在下個輪距。

要在更短時間內、運用更少量的水,完成不變的灌溉面積,工作站小組長們帶隊接力日間和夜間的配水工作成為抗旱日常。以位處八堡一圳咽喉的社頭工作站為例,上游有用水管制中心起始的二水站、田中站,下游則有員林站、大村站、花壇站等廣大灌區嗷嗷待哺,社頭站對內對外承擔的調配、省水責任重大。

社頭站站長岳曉秋分享,從3月初至5月底稻作收割整整兩個多月,全站同仁幾乎以站為家,要出外巡視水門,還得應接響不停的陳情電話,為了提振士氣、凝聚抗旱共識,他們還想出「水門有開有關,全民共度難關」的口號做成紅布條,呼籲在地農民共體時艱。

八堡一圳引入草仔埤圳的支線取水口
社頭站需在縮短的3天8小時甚至2天內完成上下游農民田區供水,壓力極大。圖為八堡一圳引入草仔埤圳的支線取水口。

夜巡水門維持用水秩序 落實圳路清淤不喊累

談及當時身心緊繃程度,社頭站管理員蕭銘杰指出,「我們的水是過家門而不入,因為如果社頭吃太多,後面就沒水了,但我們要讓農民從以往輪灌4天吃得飽水,變成3天8小時,甚至最後剩2天吃得飽水,還要避免他們爭水打架,其實我們自己都很害怕。」

各組按表操課,水門開啟時間,他們須達到陳耀釧所要求,確認各主幹線都看到末流端有水,代表全線貫通,才算到位;水門關閉時間,他們兩人一組騎著摩托車來回巡視各小給水門,是否有農民半夜偷開或忘記關上。中間一度遇上水閘門旋轉盤被農民蓄意破壞,他們也加緊修復,念在是一條心抗旱並未追究責任。

這群小組長頂住壓力和疲憊站在第一線貫徹指令,陳耀釧憶及情緒也難掩激動:「早上8點,我接到他們的電話告訴我,任務已完成,等會就關上水門、不給人取水了。想到大家是整晚12小時沒睡在顧水,我聽了真的很感動。」

社頭夜間巡水
社頭站水利小組長與農民組成協勤小隊,在夜間巡邏重要水門執行執行精準化配水、撈除垃圾,同時還得應對現場農民心急爭水的情緒。(圖片提供/農水署彰化處社頭工作站)

除了水門管理,為了讓渠道輸水順暢,那段期間社頭站亦密集執行清淤工作。他們拿著長柄鉤,巡邏各支線進水口的攔汙柵,一發現垃圾枯枝等雜物就撈起,水利小組長陳柏昇表示:「當水量少、速度慢,清淤才能增加流速,所以我們不定時清理,就是想讓水送快一點。」

對於平常看不見的過路圳路,社頭站也不馬虎,配合渠道清淤及雜物清除工作開口合約,他們請來工人掀開鐵板,先用挖土機清除箱涵內累積的廢輪胎等垃圾,再用高壓沖洗機徹底去除淤泥。乾淨如翻新的水溝,岳曉秋欣慰,「連農民看了都大讚,幾十年來第一次從頭通到尾。」儘管協助過程累到汗流浹背,蕭銘杰也強調:「不把阻塞清掉,水來了還是流不過去,所以我們將抗旱當作體檢時間一併養護水路,換個心態,其實就不覺得太辛苦。」

頭站同仁與工人清除陳年淤泥和廢輪胎、鋼筋等垃圾
為加快供水流速,社頭站同仁與工人翻開過路鐵板下的箱涵,清除陳年淤泥和廢輪胎、鋼筋等垃圾。(圖片提供/農水署彰化處社頭工作站)

協勤小隊協助農民抗旱 長官打氣增援揪甘心

再完美的抗旱計畫,仍須有人力確實執行,並連結各方助力加乘量能,才容易達標。抗旱期間彰化處總共動員工作站同仁、小組長等133人次的協勤人員指揮配水,陳耀釧點出,其中亦有參與小地主大佃農政策的農民同在現場輔佐,由缺水感受最深的農民引導大家遵守用水秩序,更具說服力。

好比蕭佳勳,從原本是來工作站討水變成熱心加入協勤,他很認同:「我的田是在水尾,所以我一人得,表示其他人也得,白天先調配給上游的人吃,晚上就應照顧到中後段的農民。」

其時旱象難解水田缺水,農民個個都在擔心下不了除草劑、稻穗變空包彈,焦慮難耐,遇上不熟識者如蕭佳勳指揮配水,甚至曾誤會是來爭水,作勢就要對他動粗。對此,蕭佳勳與社頭站等人都感謝,幸而彰化處適時發放工作背心、頭盔等裝備方便辨明身分,才得以緩解每晚的緊張局面。

此外,彰化處處長與管理組長陳耀釧,皆曾親赴工作站和送來泡麵、零食等物資,表達實質的肯定與支援,讓他們始終保持動力,從3月一路奮戰百日到6月天降甘霖。

泡麵
彰化處傾聽第一線人員需求,不僅發放工作背心緩解現場衝突,更送來泡麵、零食等抗旱物資。(圖片提供/農水署彰化處社頭工作站)

6月22日彰化處正式宣布抗旱危機解除,一期作完成收割,社頭站剛鬆口氣,又接著備戰雨季防澇。回顧整段抗旱歷程,陳耀釧堅定表示,「沒有這些基層人員,就沒有我,沒有這樣的成果。」

彰化處展現專業與厚實向心力,借重工作站配水經驗與在地的協調能力,輔以農會與媒體管道積極向農民宣導,每個小小點滴串起綿密水路,不僅讓他們成功應對百年大旱的抽考,也已更有信心迎戰未來氣候變遷下更不可測的水利難關。

稻田
水利工作的挑戰日益嚴峻,彰化處率領眾人走過此次百年大旱的深刻經驗,值得借鏡。(圖片提供/農水署彰化處社頭工作站)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 廣告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2年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