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農企業的修煉密鑰 臺大菁英班助學員站上巨人肩膀觀天下

文/劉安倫 攝影/吳尚鴻

農企圈傳聞,有個課程陸續舉辦十餘年,課程的好口碑讓報名錄取率低於3成,結訓學員因此收穫許多長期合作夥伴,更有學員呷好道相報,讓妻子、孩子、公司核心幹部,都陸續變成同課程的學弟妹。

臺灣大學科技農企業經營管理菁英班(以下簡稱菁英班),自2009年開辦至今已九屆,是專為農企業經營者與中高階經理人開設的碩士學分課程,每屆招收至多50位,參與者中不乏國內知名農企業負責人,被暱稱為「農企業接班人的必修課程」!

菁英班的課程設計以協助農企業發展為核心,提供產品、銷售、人力、研發、財務、資訊管理(俗稱六管)的管理概論;並將課程聚焦在數位科技應用、創新加值、產業經營與國際化的四大領域,廣邀業界資歷豐富的講師進行分享。今年也進一步因應世界趨勢發展,在課綱中加入農業淨零碳排的政策討論與應用,目標讓臺灣的農企業掌握更足以因應當代與未來的經營決策力。

課程費用方面,可謂相當優惠,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補助下,學員僅需自行負擔1萬5千元,就可站在最高學府的巨人肩膀上看見不同的視野。

然而,報名成功的同時,也代表著大部分居住在臺北市以外的學員們必須承諾,花費15週的通勤成本,從幾乎全年無休的農事生產與管理場域中抽離,來參與這個共計90小時的課程。否則,按照課程規定,缺課超過20%的學員,無法順利拿到結業證明,更別提課程中,時有隨堂作業、期中考與結業報告等層層考核。

第八屆菁英班始業式合照
第八屆菁英班始業式合照,隨著菁英班報名人數攀升,近年錄取率不到3成。(圖片提供/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

專家觀點提高學員視野 雙向討論激盪創意火花

為更了解課程內涵,記者實地拜訪國立臺大農業經濟學系教授兼系主任雷立芬,長年任職臺大的她,從第一屆起就開始參與菁英班的課程規畫與授課。

雷立芬回憶道,課程最初是由當時擔任臺大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院長陳保基承接開辦。陳院長有感於臺灣早期農業多以生產為主,願意延伸到加工與銷售的六級產業仍屬少數,若想讓臺灣農業持續發展、足以與國際競爭,勢必要從初級生產的角色轉型為企業化經營,因此試圖透過課程協助農企業提升效率、導入科技化管理。

國立臺大農業經濟學系教授兼系主任雷立芬
曾有學員號稱天下第一,雷立芬直接回問:「你說的是哪個天下?臺灣、亞洲、還是世界?」

但這個過程中,要面對各種危機處理、國貿情勢、甚至二代接班等問題,雷立芬直言:「課程能給的只是概論,同學們透過這個課程,打開視野、互相交流的經驗才是最寶貴的!」為此,菁英班的課程,抱持著鼓勵學員多交流的原則,課程模組基本為老師占2:同學報告占3:雙向討論占2,刻意創造實務職人與學者專家之間,衝撞出類似辯論賽的火花,來促進課堂上的教學相長。

雷立芬以財務報表舉例,在教學與指導學員相互討論的當下,目標並不是要求這群企業管理者都變成會計師,而是在與銀行貸款、甚至增資上市的重大決策過程中,能透過財務報表當中的損益表、資產負債、財務比例等資訊,避免只看到帳面現金的紙上富貴,導致周轉不靈的狀況。

菁英班課程學員
菁英班課程共分數位應用、創新加值、產業經營與國際化四大領域,除了室內的授課與學員分組討論,亦會安排校外參訪,促進產業人脈交流。(圖片提供/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

業界前輩分享實務經驗 供應鏈媒合開發新商機

吳詩涵是菁英班第八屆學員,與先生劉震鋐合力經營社會企業「幸福良食」,管理並種植黑豆等本土雜糧面積達300公頃,去年剛爭取到與中華開發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業,合作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專案,今年已將自家的黑豆乳成功上架全聯超市;而劉震鋐亦為菁英班第六屆的學員。

「婚前我對農業相當陌生,於是我主動提出想上菁英班,先生也非常支持我去。」儘管距離結業已是兩年前的事了,吳詩涵仍難掩興奮地講起她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課,是瓜瓜園總經理邱裕翔(菁英班第五屆學員)的業師經驗分享,「可能剛好我們都是做雜糧的關係,老師從他用麻布袋批發地瓜講起,一直講到品牌建立,他如何和頂呱呱與全家超商建立起長期合作模式,也有講到在面對第一線生產者時,把田間生產技能模組化,讓年輕農夫只要每學會一種就加薪,這些細節對我們啟發很大!」

吳詩涵將菁英班的學員組成概分為四類:農企創業組、二代接班人、專業經理人,以及供應鏈或通路商,大家面臨的發展階段與需求各不相同,反而更能相互激盪出新的點子。「剛好我那屆的同學當中,有全家超商生鮮部部長,我們也藉此機會,合力開發幸褔良食的黑豆乳產品進入全家『店長團購系統』。」

幸福良食黑豆茶及黑豆乳
幸福良食透過青銀共農模式生產黑豆、玉米等雜糧作物,今年更順利將黑豆乳產品上架全聯超市。
農業機械
吳詩涵負責營運行銷,先生劉震鋐負責田間管理,幸福良食也善用智慧農業機械,讓返鄉青年經過專業技術培訓後,提供代耕、採收與產銷履歷申請等服務。(攝影/劉育承)

學員跨域互動最精彩 擴充人脈延續課後情誼

若想了解學員們隨著課程所產生的化學變化,或許可從第八屆兩位同樣是承接家業從農的學員,許丁權(鋐洲生機有機農場,主要種植溫室有機蔬果與冷藏運輸)、林隺(荃賀生技農場,主要作物為有機杏鮑菇)的閒聊中略見一二:在一趟兩人相約前往拜訪全家超商的途中,林隺坦言,「我剛上課的時候超緊張,立刻看有沒有跟我年紀差不多的,就發現許丁權。」許丁權回應,「但林隺很快就變成班上的公關,每次課後聚會,他都有辦法電話一打就約得到人!」許丁權接著點出:「畢竟上課時,大家都很正經的樣子,下課後的聚會才會自然而然聊開。當然還是多少會看有沒有直接的競爭關係啦,但像我們倆住得近,也有很多接班的心情可以聊,並且也知道他們家的東西是真的不錯,我就覺得可以介紹全家通路讓他認識一下。」

林隺接手家中的杏鮑菇事業
林隺接手家中的杏鮑菇事業後,一面配合菇類的栽培需求導入自動化環控系統,也藉由菁英班課程擴展銷售通路。(攝影/黃毛)

事實上,隨著菁英班的知名度提升,報名人數也跟著攀升,致使近年的錄取率只有27%。若說每位錄取學員身上,都乘載著臺灣科技農企業的未來,並不為過。當這些人拋開庶務,甚至看到有同學遠從花東趕來,必須提前一天或者搭夜車北上時,大家亦越發珍惜難得的相聚,慢慢從從實體課後續攤、到線上社團的延續,甚至結訓後自發性組成台灣科技農企業發展協會、中華農企業發展協會等民間團體。

僅僅3個月的培訓課程,人脈網絡所織就創造的跨域媒合產值,連教授們都無法輕易估算。

一朝上課,終生保固 放大農企業經濟效益

隨著菁英班一屆屆學員結業,雷立芬的辦公桌上,時常會出現學員們研發的新產品,「這些比較像給老師出作業,不夠好的我們盡量私下給意見,好的我們也會在各種場合幫忙推薦。」

長年致力於農經研究,雷立芬不諱言,農業真的不簡單,農民對糧食自給率、生態的付出,常常是GDP上看不出來的,但是「當我們能幫到一個學生,就會放大10倍效益,提供超過100人的生計。」所以,「帶著問題來上課,打斷我沒關係,重點是你得到多少回去。」她也喊話,「既然都到這裡了,盡量賴著老師沒關係,我們終生保固!」或許正是這份使命感和榮譽感,支持著菁英班的課程持續辦下去。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2年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