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醫於食 邁向農醫一體新境界 臺灣保健作物產業現況

文/何宜嬨 攝影/黃毛

在現代醫學與化學製藥問世前,植物是人類獲取治療或預防疾病的解方途徑,如印度阿育吠陀療法、歐洲神學院的植物學研究、中國諸多中醫藥典籍。人們逐漸了解藥草的作用不僅僅是農糧食用,還有強身健體的功效,進而自行栽種成為日常飲食的一環。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臺中場)作物改良課課長陳裕星點出,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農業與醫療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歐洲黑死病大流行之際,鼠尾草、百里香、迷迭香等香草草藥是經常使用的藥用植物。」陳裕星舉例,臺灣常見的藥用植物實例為青草茶,內含咸豐草、黃花蜜菜、薄荷、仙草及魚腥草等,源自先民從實作中汰選出的保健藥草,具備一定程度的療癒效果,卻難登醫療殿堂,更遑論製成臨床用藥。

臺中場作物改良課課長陳裕星
臺中場作物改良課課長陳裕星,是發揚紫錐花抗病毒功效的重要推手。

先人寓醫於食 今藥食同源有難度

「首先是沒有現代科學的研究數據,能佐證所有保健藥草的功效,大多是民間經驗的累積;第二是商業上的考量,這也是限制臺灣中草藥產業的主要因素,業者要投資多少經費才可能回本?是否可以取得獨家專利?若沒有專利,人人都可以生產,等於藥廠投入鉅款研發卻沒辦法獲得收益;第三是農業生產的一致性,能否精準控管生產過程中的所有要素,例如土壤酸鹼值、肥料成分配比及灌溉量等等。」

由於前端田間管理的成效,會大大影響後端製藥品質,假若農民自己種植中草藥再轉賣給藥廠,相關設施、檢測費用等支出,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又如甲乙兩家的青草茶店,甲的青草是日曬的、乙的是機器烘乾的,兩者青草的活性成分是否會有差異?如何規格化、統一化田區栽種與加工製程,以符合中藥或其他藥品的品質要求,也是臺灣發展國產中草藥市場的一項考驗。

提倡農醫一體 放眼全球保健作物市場

依臺灣《健康食品管理法》的定義,規定該食品具有實質科學證據的保健功效,方能標榜是「健康食品」。陳裕星闡述,儘管多數草藥不像健康食品或藥品,能依照體重或年齡明確劃分建議攝取量,但沒有被製成藥物,不代表它們是沒用的。若能以科學方法證明保健作物的成分機制與疾病標的,就能讓農業結合醫療,透過飲食增強免疫力。

因此,他曾於2019年提出「農醫一體」的概念,希望能建立完整體制,從農業端掌握生產品質,以利後續製藥的一致性。然而自那以後,他坦言「沒什麼變化,或是感覺不出改變,需要媒體多加傳達訊息給大眾和生技醫藥業者,喚起國人的重視。」

綜觀全球保健藥物市場,因新冠肺炎的疫情衝擊而引發漣漪效應。在歐美國家,紫錐花是暢銷百年的保健作物,當2020年4月瑞士Spiez Laboratory(近似臺灣國家衛生研究院)發表紫錐花可抗新冠病毒的研究,形成大眾搶購紫錐花產品的現象,市場供不應求。隨後臺灣中央研究院(簡稱中研院)發表數種抗病毒成果,臺灣民眾以此作為選購保健食品的參考指標。

「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發表清冠一號,中研院再從中篩選出薄荷和紫蘇做研究,發現它們可以抑制新冠病毒在實驗小鼠中的複製能力。在輝瑞的抗新冠病毒藥物Paxlovid被開發出來之前,可不可以服用清冠一號?或是平常多吃保健作物來增強身體抵抗力?答案是肯定的,這也是今年在臺灣很難買到薄荷、紫蘇、桑葉和魚腥草的原因。」

陳裕星指出,估計全球40億以上的人口都有食用植物藥的經驗。為了鼓勵植物藥成為臨床用藥,美國藥物食品衛生管理局(簡稱FDA)制定了植物藥規範(Botanical Drug Guidance,2004、2016),不同地區如歐盟、日本、臺灣或中國各有相關規定。針對植物藥的發展,FDA提出了科學化建議,確保作物原料不會因為生產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導致產品之間變異過大,因此著重藥效與安全,至於藥物的純化與成分鑑定則為非要件。

陳裕星提醒欲種植保健植物的農民及想投入研發的廠商,善加留意FDA植物新藥開發指引。「要把植物藥做成臨床藥劑,FDA建議使用固定的栽培品種,而且該品種必須有固定的栽培區域、固定的收穫季節,並遵循優良農業操作規範(GAP),確保每批原料主成分一致。」雖然單一批次產品可減少試驗變因,但有必要測試多批次藥材以確保品質同步。若生產過程中有任何變動,均需申請FDA認可。

紫蘇
據中研院研究顯示,紫蘇能有效抑制病毒活性,減少肺部病毒量。
薄荷
臺中場栽培不同薄荷品種,研發香草及保健作物的多元機能。

勇於突破 開拓紫錐花抗病毒功效

回溯保健作物的深究歷程,最讓陳裕星難忘的是紫錐花的抗病毒研究,尤其是申請專利的答辯過程,帶給他相當大的啟示。「當我提出要鑽研紫錐花時,被不少人打槍,質問它有什麼競爭優勢。畢竟紫錐花在國外已經有100多年的研究歷史,似乎早就發展得差不多了。」

但他認為,所有事物都會隨著時間有所變化,其中一定還有尚未知曉的地方值得探究,遂與臺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張鑾英跨域合作,研發「抗腸病毒及腺病毒植物機能配方」,榮獲第18屆國家新創獎之「學研新創獎」的肯定。「團隊分工合作,臺中場同仁陳鐶斌花了8年時間育種,終於培育出適合臺灣氣候生長的紫錐花新品種『台中1號』。」陳裕星笑道,當生技業者看到臺中場內滿園盛放的紫錐花,毫不猶豫說要技轉,2年內便技轉了7家廠商。

他各別向臺灣、美國、加拿大及中國申請此配方專利,後三者進度卻屢次受阻,不予以通過。「美國的專利審查官連報告都沒看完,就批評這沒有新穎性、進步性。其實目前所知的紫錐花效用,有一些是憑藉過往經驗得出,沒有嚴謹數據佐證,但我們有完整的試驗紀錄,可以證明紫錐花確實有抗病毒的效果。」

來回數次答辯後,美國審查官終於核准申請,隨後也取得加拿大與中國的專利。「這次經驗讓我感觸很深,看似被研究透徹的東西,未必已經完全成熟,只要你的專業性夠強,非常了解來龍去脈,就勇敢提出你的意見。說不定因為你的發現,能幫助到更多人。」

紫錐花新品種「台中1號」
臺中場獨家培育紫錐花新品種「台中1號」,攝影時恰逢花期尾聲,花瓣較為稀少,不久將進入收種育苗的階段。

呼籲企業參與 加速農醫界效能

陳裕星表示,臺灣具備拓展保健作物市場的潛力,需要企業一同參與。「保健草藥有長遠發展的實力,例如紫錐花,早於20年前便有研究文獻指出它的效用,至今仍名列植物提取物產業需求前3名。」儘管保健作物並非成藥般擁有立即性療效,但在新型抗病毒藥物及疫苗出現之前,既有暫代藥物緩解人體不適的能力,也有助於改善殘留體內的確診後遺症。

「呼吸功能受影響,是罹患新冠肺炎常見的後遺症。臺中場和學界合作發現,許多保健作物如薏仁、紫錐花、鼠尾草跟薄荷等等,都具有抗發炎與抗細胞纖維化的作用,可以協助身體修復。」著眼農醫一體的願景,陳裕星期盼產官學齊心協力,以科學方法活用先民的智慧與經驗,讓保健作物成為輔助醫療的強力隊友。

紅薏苡
除了紫錐花,陳裕星亦積極開發臺灣國產穀物保健食品,擴展紅薏仁、蕎麥、糙米等雜糧穀類的保健功效。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2年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