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營
自然碳匯是地球上能吸收和儲存碳的生態系統,可吸收大氣中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減緩氣候暖化。依環境生態系,自然碳匯可分為土壤(黃碳)、森林(綠碳)以及沿岸與海洋生態系(藍碳),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2019年的報告指出,藍碳的儲碳量遠高於其他兩者,而臺灣四周環海,發展藍碳相關產業具絕佳優勢。
根據《農業統計年報》,近10年臺灣糧食自給率都在三成出頭,且呈現下降趨勢,去(2023)年臺灣糧食自給率以熱量計算僅30.3%,是10年來低點。當地緣政治情勢變得緊張,國際情勢衝擊臺灣糧食與原物料供給,外送服務、網路平臺發展也悄然改變臺灣的農業產銷生態。
隨著冷空氣一波波南下,街道上的商鋪逐漸充滿節慶的氛圍,聖誕紅更是以其鮮豔的色彩成為具代表性的冬日植物。在花市中,聖誕紅早已不僅僅是紅色,它的色彩譜系因全球育種者的努力而被大幅拓寬,呈現出白、黃、桃紅及漸層斑紋等多種變化。從3寸迷你盆到7寸豪華盆的多樣規格,甚至還有嫁接成樹形的聖誕紅,滿足了不同場合的裝飾需求。
今(2024)年9月農業部公布2023年農家所得,農民所得延續近年上升趨勢。細究相關數據,「專業農家」的所得增加率較高,可謂農業火車頭。既有農業政策如何拓展市場、改善軟硬體設備,助專業農家發揮帶動產業效果?本文分析相關數字反映的政策意義,包括「新農業政策」2016年上路以來的成效,以及未來如何延續既有政策效益,持續調整臺灣農業體質,增加農民收益。
時序進入寒露之後,一陣雨一陣涼,不禁翻出衣櫥裡的長袖衣服,炎熱的夏季真的過去了。想起10月初到彰化田尾住了一晚,民宿兩旁都是菊花田,我興奮地問主人幾點會開始點燈?那可是田尾晚上的絕景。入秋後於高速公路經過彰化田尾一帶,漆黑的田裡有萬家燈火,是中部人的深刻記憶。
編按:《無米樂》導演顏蘭權執導的紀錄片《種土》今(2024)年9月上映,記錄竹科工程師「阿仁」多年投入農業廢棄物「種土」的歷程,引起社會關注農業、土地議題,並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作為農業媒體,《豐年》欣見《種土》電影的成功,更希望藉此機會讓大眾認識農業、土壤管理的相關專業,因此邀請大誠土壤作物技術館館長陳興宗撰文分享,以一位土壤專家的角度,《種土》能帶給我們什麼反思?
甘藍(高麗菜)是臺灣產量最高、國人最熟悉的蔬菜,有「菜王」之稱,卻也常遭遇價格波動大、「菜金菜土」現象,種植甘藍因此如賭局一般。甘藍變成「賭博菜」,農政單位推出預警制度仍難緩解農民搶種潮,背後實有農產品產銷失衡的結構性因素。
臺灣年平均降雨量達2,515公釐,面臨梅雨鋒面、西南氣流及颱風等影響,約有80%降雨量集中在6月至11月間,且近年因全球暖化,旱澇交替頻仍且愈趨極端,嚴重影響農產品生產環境,對全國農田水利設施造成嚴重威脅。為有效控制並減少災害損失,需落實汛期前整備作業,以及汛期間的應變措施,以維護整體農業生產環境。
早期常聽聞蘭花愛好者或專業蘭園使用昂貴專業設施,栽培高價稀有的蘭花,讓人以為蘭花非得有設備、有技術才能種得好,因此多有人戲稱蘭花為「難花」。
殊不知蘭科是開花植物中的第二大科,蘭花多達2萬8,000多種,僅次於菊科,幾乎全球各地都有分布,因為生長環境不同、授粉機制的差異,演化出各式各樣的型態。
農業部農田水利署以「取清防汙」作為灌溉水質業務的施政主軸,透過「取清:確保取用水源安全」及「防汙:防止汙染介入影響」兩大管理面向,掌握灌溉水質現況及變化趨勢,倘若發現異常情事或具潛在風險之虞時,則啟動搭排水質稽查及汙染緊急應變等管理措施,落實灌溉水質保護。
隨著全球物聯網感測、雲端運算服務、大數據分析及人工智慧等科技發展,農業部農田水利署(以下簡稱農水署)持續建置圳路水位、流速、閘門開度及即時影像等監測設備,各管理處針對灌區特性因地制宜,透過結合物聯網及模擬演算等技術,可掌握即時水情,並進一步將數據資料運算分析,有效運用各項監測資料。
常言「無肉不歡」,雖然從養生健康角度,肉類攝取過多會造成健康疑慮,有些民眾甚至需要嚴格控制攝取量,但沒有肉總讓人覺得「少一味」,為了讓消費者在口腹之慾與環保、健康、宗教等考量取得平衡,市面上甚至出現各種「素肉」,由此可看出「肉」在現代人飲食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多肉植物亦稱為多漿、多汁植物,即泛指所有擁有肥厚肉質根、莖或葉的植物,這些植物生長於海濱、高山、沙漠等乾燥環境,利用特化的根、莖、葉儲藏大量水分,抵抗乾旱的環境。多肉植物種類繁多,主要分布於仙人掌科、景天科、番杏科、大戟科、百合科和龍舌蘭等。
現有的國土計畫、功能分區圖執行情形,若以農業部門角度來分析,具有四大層面的問題,包括:造成《國土計畫法》立法宗旨無法達成、糧食安全風險更高、農地品質下降、農業永續發展受到影響。就農業部門角度,農業基礎建設等配套措施需要先執行到位,才能讓國土計畫上路,否則難以對在這一塊土地奉獻的農民交待,也無法達到臺灣農業的永續。
臺灣國產鮮乳選擇多元,既有義美、統一、光泉、味全等大廠,也有各具特色的小農品牌,無論技術、行銷皆有一定成熟度。根據《農業統計年報》,2022年臺灣鮮乳自給率超過九成(90.6%),但隨著「紐西蘭與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經濟合作協定」(臺紐貿易協定)將在明(2025)年全面開放紐西蘭液態乳零關稅進口,臺灣酪農產業如何因應成為焦點。本文將以鮮乳為主,解析臺灣酪農業產銷情況,並提供產業未來發展建議。
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 C3S)指出,今(2024)年的6月是全球有紀錄以來最熱的6月。氣候變遷正劇烈影響人們日常生活,像是居住在都市環境中,常因都市熱島效應(Urban heat island effects),柏油地面、水泥建築等人工設施吸熱,到夜晚仍持續散發著熱能。面對環境氣候的衝擊,我們要如何為居家與環境降溫盡一份心力?
隨著氣候變遷對於全球農業與糧食系統造成影響愈加明顯,沒有因應措施將增加人們面臨飢餓與貧困的風險;另一方面,面對2030年永續發展與2050年淨零排放兩大目標,全世界需共同努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農業部門既需增加糧食生產,也要減少農業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扮演吸碳與固碳角色,氣候智慧型農業應運而生,成為世界各國落實永續農業的重要概念。本文將介紹氣候智慧型農業的核心概念,以及美國、歐盟、澳洲推動的概況。
農業除了生產功能的經濟價值,還有社會價值和環境價值,而社會價值的重要性在於對人的生活支持,因此以「社會工作」(social work)的專業與農場經營結合,可以拓展對於農業的想像。思凡自然農園以農業資源結合社會工作方法發展出療癒、社會復健、教育與就業等社會面的功能,在維持經濟功能前提下,規劃農場時加入減碳省水的硬體考量,使社會性農場(social farming)兼具經濟自立、社會福祉和友善環境的三位一體模式。
雲林縣四湖鄉是以養鵝產業聞名的沿海鄉鎮,長年與臺灣其他沿海鄉鎮共同面臨土壤鹽化、人口外流等議題。2015年臺灣爆發嚴重的禽流感疫情,全國約有8成的鵝場遭受撲殺,當時在臺北擔任科技業主管的蔡英地,毅然決然返鄉接手家中養鵝產業,於2018年創立向天歌創新農業公司,運用密閉式禽舍結合智慧養殖科技,搭配裝設屋頂型太陽能光電,以穩定的售電收入升級鵝場經營,同時致力推動循環農業與支持在地產業,為家鄉開創嶄新局面。
地方創生跟生態保育怎麼結合?農委會林務局(現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2011年透過補助計畫,支持貢寮水梯田生態保育,讓這種具有高生物多樣性價值的私有地類型,找到適合的保育經營策略及工具。在人禾環境倫理基金會的營運下,進一步活化當地廢校吉林國小的空間,成為留住關係人口的公共空間。
貢寮水梯田透過跟研究單位的合作,證實了梯田涵養水源及關注物種重要棲地的生態系服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