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工作與農業經營合一 社會性農場進行式:根據不同職能設計工作 讓自然照顧身心

思凡自然農園主要種植羅勒香草,是一具有社會工作助人性質的自然農場。

思凡自然農園主要種植羅勒香草,是一具有社會工作助人性質的自然農場。

文.圖╱屠崇軒 思凡自然農園經營者

農業除了生產功能的經濟價值,還有社會價值和環境價值,而社會價值的重要性在於對人的生活支持,因此以「社會工作」(social work)的專業與農場經營結合,可以拓展對於農業的想像。思凡自然農園以農業資源結合社會工作方法發展出療癒、社會復健、教育與就業等社會面的功能,在維持經濟功能前提下,規劃農場時加入減碳省水的硬體考量,使社會性農場(social farming)兼具經濟自立、社會福祉和友善環境的三位一體模式。

社會性農場與其他類型農場最大的不同在於「對象」,無論是生產葉菜、水果的生產型農場或是有住宿、採果、餵食動物的休閒農場,其受眾大多為一般大眾、並且是經濟行為;然而社會性農場除了原本的農業生產功能外,其主要受眾則是社會特定族群,例如筆者常與不同的社福單位合作活動或是方案,依據不同對象(例如長輩、身障者、兒少、青少年、婦女……等)的需求或條件,透過農場的資源(例如農作物、動物、生態……等)設計相對應的內容,以達到療癒、社會復健、教育或就業等目的。

社會性農場可以與不同社福單位合作,設計相應工作內容。
社會性農場可以與不同社福單位合作,設計相應工作內容。

農業的多元及包容性 接納特殊族群

不同對象因其背景和生活型態不同,能夠參與農場的程度也不盡相同,發展出的服務樣態與農場本身的經濟模式有所關聯,因此在歐洲不同國家、不同政策、不同區域所發展出來的社會系農場異質性有很大的差異,但在服務對象的部分,可根據參與社會性農場營運層次的深淺不同程度分成3類。第1類,服務對象不直接參與到農場生產體系;第2類,服務對象受雇農場參與部分農事工作;第3類,服務對象完全受雇農場,並積極促進他與社區的融合。

思凡自然農園空拍全景,可以看到農園規劃成不同的區域,適合不同的參與者勞動工作。(攝影╱唐惟奕)
思凡自然農園空拍全景,可以看到農園規劃成不同的區域,適合不同的參與者勞動工作。(攝影╱唐惟奕)

農場根據服務對象 設計不同工作及參與深度

換句話說,社會性農場並非單指農場與社福單位合作活動,社會性農場的運作,需要助人工作和農業跨專業的融合,找出經濟與福祉中間的平衡點。筆者認為可以從生態系統觀點切入,探討受服務對象的微視系統到外部系統,社會性農場的哪些性質讓人產生改變,下圖以第3類完全受雇的脆弱家庭家長為進行分析:

社會性農場本身與一般農場業務性質的差異,在於產生更多包容的空間接納不同狀態的家長,事實上在筆者的經驗中,一個農場原有的營運型態就像是一個光譜,並非只針對特定單一對象,可提供多元的服務,不同的服務對象的參與深度也各有不同。

例如一座生產短期葉菜的設施型農場,適合中途班青少年參訪或是安排帶狀課程、婦女族群的職能培力與就業等,但反過來看,這類農場因生產效率的要求,便不太適合作為身障者的職場,或是長輩的帶狀活動(因農場硬體講求效率而非為長輩考量)。因此如何考量農場經營和服務對象的條件或需求,是建置一個社會性農場的基本功,也是農場能夠接納不同族群的潛力關鍵因素。

圖表設計╱屠崇軒
圖表設計╱屠崇軒

實作經驗──以思凡自然農園為例

歐洲作為社會性農場的發源地,歐洲共同體經濟和社會委員會(Europea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ttee,EESC)在2012年定義了社會性農場的意涵:以農業的多功能性觀點,將農業與地方層級的社會服務與醫療結合。儘管社會性農場包含非常廣泛的活動,但可以歸納出兩個要素,第一,活動會在農場或菜園進行、第二,是為暫時或永久的特定需求者設計,將農場打造成特定需求人群參與日常農業例行工作的地方,促進他們的發展、進步和提升福祉。

雖然社會性農場的原文social farming在歐洲有不同的稱呼方式,臺灣在不同學者的翻譯下也有不同名稱,筆者仍以「農場」這個強調地點的詞彙來表達,而非社會性農業的原因。

以筆者成立的社會性農場——思凡自然農園為例(以下稱思凡),位於桃園市大溪區的康莊休閒農業區內、耕種面積為5分地,生產的主要作物為甜羅勒,除了生鮮葉子銷售給餐廳、電商平臺外、也加工成乾燥調味料產品、及食品、或舉辦羅勒的體驗活動——如青醬DIY;按照EESC在2012年的定義,活動和課程會在思凡農場舉辦,同時也能為不同族群打造合適的工作內容與環境。2023年筆者與台灣肯納自閉症基金會合作,以思凡自然農園為地點,為肯納青年規劃一個具備生產功能、感覺統合和休閒體驗的社會性農場。

在這樣的經營背景下,我以前一段文提到3類參與農場程度深淺來劃分案例,以說明社會性農場是如何兼具助人工作與農場經營。

農場裡栽種的義大利品種甜羅勒香草,帶有芬芳的氣息。
農場裡栽種的義大利品種甜羅勒香草,帶有芬芳的氣息。
乾燥羅勒葉香草包裝照。(攝影╱詹育昂)
乾燥羅勒葉香草包裝照。(攝影╱詹育昂)

因材安排農場工作 農業場域提供與教育機構不同的鼓勵

以下是舉例我們曾合作過的單位:第1類屬於單次活動或帶狀課程,服務對象沒有參與到農場營運之中,思凡設計一套帶狀課程與雙福基金會合作,從2021年開始已經進行超過40場次課程、累計超過200人次的長輩參與。

課程設計強調療育和社會復健的功能,例如我們會在第一堂課帶長輩現採現吃田裡的紅鬚玉米筍,並帶著長輩從一顆種子種到採收,連續1 2週的內容,除了每週要照顧玉米筍外,也安排透過自然媒介進行藝術、食農、手作等主題,最後一堂課再帶著長輩採收玉米筍,讓他們帶回家分享給親朋好友。

長輩的晚年生活,處於不斷失去的狀態,失去健康、失去親朋好友的離世、失去記憶……等,因此課程設計中思凡要創造新的生命連結來豐富長輩的生活。植物是很好的載體,從土裡種下種子到吃進肚裡,自然帶給人快樂的正向情緒。研究指出每週至少待在自然環境達2個小時者,相對於1週內都未接觸大自然的人,身心都明顯比較健康。

雙福基金會的帶狀課程帶領長輩從播種玉米種子到採收玉米筍,對於療癒老年身心很有幫助。
雙福基金會的帶狀課程帶領長輩從播種玉米種子到採收玉米筍,對於療癒老年身心很有幫助。

像這樣的帶狀課程,比較能看見服務對象在過程中的變化,例如有一位長輩上課時都不太願意說話,不僅是生理上的不便、還有心理上的喪妻之痛,然而在最後一堂課採收玉米筍時,他是笑最大聲而且想講最多話的人,這樣的反差是透過多次在農場中的建立關係、引導他在農村的兒時回憶得來的成果。從一顆種子到收穫,感動人心,這是筆者認為唯有農場才能做到的效果。

第2類屬於服務對象參與到農場部分的營運之中,例如思凡與桃園市自閉症協進會的龍溪工坊(小作所)合作。思凡主要栽植甜羅勒香草植物,從育苗、移盆、定植及一路到採收。其中部分的工作,如育苗、移盆等便適合讓小作所的身障者參與,便透過課程方式帶領他們熟悉工作場域及內容,待各方面可勝任此工作時,思凡再以兼職或正職方式聘僱;現以計件獎勵金的方式回饋他們,從2023年至2024年,已累計超過100人次參與。

對於他們來說,出來做事是愉悅的,不同於在機構上下學,農場時時刻刻都在變化,戶外自然環境的四季更迭,讓參與者有不同的生活體驗。這不禁讓筆者思考,身障機構應該都配有一座社會性農場,人的負面情緒在愈接近自然的環境中,恢復效果比在都市環境更好、同時也具有舒緩壓力的效果。

第3類屬於服務對象完全參與到農場的營運之中,例如思凡與小草書屋大溪分部合作,讓不易就業(例如有身障手冊、帶嬰孩、前科紀錄)的家長到思凡工作。考量服務對象的狀況,思凡有聘僱社工師協助家長身心調適,進行職能的再設計,期待家長能穩定工作後,讓生活、家庭也跟著穩定下來。除了農場的生產工作外,思凡有參訪或是舉案活動時,也會讓家長參與其中,與不同人群接觸、以提升社交能力與心理素質,從2022年至2024年,陸續有3位家長兼職或正職曾在農場工作過,目前仍有1位穩定工作中。

社會福利團體小草書屋志在照顧高關懷家庭的孩子,引介孩子家長在思凡農場做除草工作。
社會福利團體小草書屋志在照顧高關懷家庭的孩子,引介孩子家長在思凡農場做除草工作。

需特別討論的地方是,農場在提供友善就業時,會事先評估對象狀況和條件後,給予職務再設計的工作,因此同樣的工作項目會出現不同的工作方法。例如,羅勒育苗工作階段的裝土工作,一般工作人員僅需下達使用不同介質的混合比例資訊,提供抽象指示是可行的;但對服務對象,不僅是說話的內容,方式需調整,搭配的治具和硬體也需要隨之調整。舉例,提供特定尺寸的瓢子裝滿來當盛裝介質的比例基準,口頭上告知「裝滿即可。」硬體調整如植栽床的高度、地面平整程度等,都必須要考慮到參與人的身心狀態。有些人觸覺敏感,不喜歡摸土,但負責施肥工作是無礙的。總之要考量諸多因素,也就是職務再設計的用意。

思凡能夠為不同社會特定族群設計增進身心健康、提供教育和就業機會等功能,同時農業工作或活動不僅提供了活絡身心和接觸自然的機會,也作為治療和學習的媒介,尤其對於那些生活中經歷多重挑戰的個體。思凡作為一個社會性農場,不僅具備農業生產等經濟功能,筆者想更強調這是農場作為一個社區中不同族群共融、更有適應性和包容性的典範,不僅是助人工作的新方法,也為農業帶來重要的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請洽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