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豐年雜誌 第 15 頁
助人工作與農業經營合一 社會性農場進行式:根據不同職能設計工作 讓自然照顧身心
農業除了生產功能的經濟價值,還有社會價值和環境價值,而社會價值的重要性在於對人的生活支持,因此以「社會工作」(social work)的專業與農場經營結合,可以拓展對於農業的想像。思凡自然農園以農業資源結合社會工作方法發展出療癒、社會復健、教育與就業等社會面的功能,在維持經濟功能前提下,規劃農場時加入減碳省水的硬體考量,使社會性農場(social farming)兼具經濟自立、社會福祉和友善環境的三位一體模式。
企業養鵝發展畜電共生 再生能源創多元效益:非開放禽舍養殖技術共享 向天歌要讓家鄉產業共好
雲林縣四湖鄉是以養鵝產業聞名的沿海鄉鎮,長年與臺灣其他沿海鄉鎮共同面臨土壤鹽化、人口外流等議題。2015年臺灣爆發嚴重的禽流感疫情,全國約有8成的鵝場遭受撲殺,當時在臺北擔任科技業主管的蔡英地,毅然決然返鄉接手家中養鵝產業,於2018年創立向天歌創新農業公司,運用密閉式禽舍結合智慧養殖科技,搭配裝設屋頂型太陽能光電,以穩定的售電收入升級鵝場經營,同時致力推動循環農業與支持在地產業,為家鄉開創嶄新局面。
保育生態多樣的水梯田 成為地方創生好案例:結合自然活化廢校空間 打造凝聚關係人口基地
地方創生跟生態保育怎麼結合?農委會林務局(現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2011年透過補助計畫,支持貢寮水梯田生態保育,讓這種具有高生物多樣性價值的私有地類型,找到適合的保育經營策略及工具。在人禾環境倫理基金會的營運下,進一步活化當地廢校吉林國小的空間,成為留住關係人口的公共空間。
貢寮水梯田透過跟研究單位的合作,證實了梯田涵養水源及關注物種重要棲地的生態系服務價值。
高品質耐熱小果番茄 金黃璀璨台農2號糖馨:耐高溫助延長果品產期 酸甜馨香擄獲市場味蕾
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原生於安地斯(Andes)山區,性喜涼冷,經人類長時間馴化及育種不斷增大果實與產量,現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蔬菜之一。其中,小果番茄的果實大小略介於5至30公克,由於方便整粒食用通常直接鮮食不再烹煮,因而消費者對於小果番茄的食味品質更為在意。為符合現在及未來的消費需求,農業試驗所新育成具有果實高品質與耐熱特性的黃色小果番茄「台農2號」、商品名「糖馨」,提供作為兼顧整個產業鏈的新品項,協助穩定小果番茄的產業發展。
《豐年雜誌》2024年7月號 守護臺灣豬隊友 百億升級 非疫永續
臺灣豬傳統豬瘟拔針屆滿一年,即將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申請成為非疫區,臺灣生鮮豬肉可望再度銷售海外市場,成為亞洲第一個告別口蹄疫與豬瘟的國家。對於內銷為主的臺灣豬市場來說,外銷市場是產業鏈全面升級迎來的甜美效應。從2021年到2024年的因應貿易開放養豬產業全面轉型升級計畫,4年128.3億元的經費挹注,超過70億元投入養豬場及屠宰場現代化,提升設施,精準飼養且重視生物及食品安全管理,是讓產業得以永續的重要措施。
防疫提升、畜舍現代化 養豬業蓄勢待發:產官學評析競爭力 更健康才能走下去
今(2024)年7月1日,臺灣傳統豬瘟疫苗拔針滿周年,皆未傳出新病例,可望成為亞洲唯一撲滅或阻絕3大主要豬疾病(傳統豬瘟、非洲豬瘟、口蹄疫)的國家;俗稱「百億養豬基金」的《因應貿易開放養豬產業全面轉型升級計畫》將在今年告一段落,臺灣養豬業如何厚植實力?《豐年》訪談中華民國養豬協會秘書長潘建同、農業部畜牧司養豬產業科科長周文玲、臺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兼任助理教授李淑慧,從產業、官方與專家視角,檢視臺灣養豬產業競爭力。
邁向2050年淨零 農業部門盤點碳匯潛力:兼顧生活與生態 政策獎勵搭配ESG 促農業永續╱陳吉仲
前總統蔡英文在2022年世界地球日(4月22日)宣示,臺灣要在2050年達成碳排淨零;同年7月時任行政院長蘇貞昌框定風電/光電、氫能、前瞻能源、電力系統與儲能、節能、碳捕捉利用及封存、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資源循環零廢棄、自然碳匯、淨零綠生活、綠色金融及公正轉型等12項關鍵策略。
今(2024)年6月總統賴清德成立氣候變遷委員會,揭示淨零路徑、多元綠能減碳科技、綠色數位雙軸轉型、永續綠生活、公正轉型、綠色永續金融及國土永續調適韌性7大主軸。
餐桌上的重要角色 解析臺灣雜糧產銷:產業特殊、進口產品強勢 振興國產雜糧挑戰多/焦鈞
常言「人吃五穀雜糧」,臺灣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農村家戶的耕作物種與產業發展型態相對多元,用現在的術語就是具有「農業生物多樣性」,造就這種農村風貌的關鍵角色之一,就是花生、玉米、黃豆、甘藷等「雜糧作物」,其總產量甚至一度超過稻米。然而,雜糧產業在臺灣長期不受重視,透過爬梳產業發展變遷,可以認識雜糧特殊的產銷體系,以及在生活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對整體農業生產的重要價值。
防疫是每個人的事 臺灣豬是國人共同價值:養豬產業升級吸引生力軍 邁向亞洲第一非疫區
臺灣豬在今(2024)年7月傳統豬瘟拔針滿一週年,接著要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申請為非疫區國家,有望在2025年成為亞洲第一個口蹄疫、非洲豬瘟以及傳統豬瘟3種疾病的非疫區國家。農業部常務次長杜文珍專長獸醫與動物防疫,從動物疫病防控的專家到擔任我國在世界動物衛生組織的常任代表,在防疫的國際舞台,分享臺灣落實口蹄疫及非洲豬瘟等防疫工作的心得,促進國際交流。
豬瘟非疫區後進軍高端日本 嘉一香賣豬肉更賣品質:打造活菌豬自有品牌 新建高效能全自動屠宰場
成立逾40年的嘉一香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2020年臺灣口蹄疫疫區除名後,成為國內首家獲HACCP認證屠宰場、首例生鮮冷凍豬肉出口菲律賓,當前正蓄勢待發進軍國際市場,未來將兼顧內外銷尋求獲利最大化,並因應省工智慧化的時代潮流,於雲林建立國內最大全自動化屠宰場,領先邁向屠宰新紀元。
嘉一香為國內電宰豬肉大廠,每年屠宰約30萬頭豬,年營收約新臺幣30億元,從飼料廠、屠宰場、加工廠、肉品專賣店與生技公司的產銷一條龍企業,客戶群共2,000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