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 image
  • 1198 文章

《豐年雜誌》2024年10月號 新農業網路行銷 網紅及電商 產量到流量實戰

傳統農業與數位科技的碰撞,會產生什麼結果?數位科技早已融入日常生活,智慧型手機就是代表之一。產銷履歷等資料到倉儲物流、電子商務的營運少不了數位技術,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等智慧農業也可透過網路銜接到手機介面,農民還能拿手機拍照片、影片,透過社群媒體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生活數位化讓農產銷售管道更多元,改變了行銷方式,流量的確可能化為銷量!

林柏賢在迷茫環島之旅後選擇返鄉務農,意外成為網紅並繼續經營社群網路,目前秋季栽培地瓜、高麗菜、蘿蔔及南瓜等作物。

林柏賢從農一年讓農村被看見:新手觀點社群共鳴 網友踏入產地認識農業

雲林海線地區的臺西鄉,被認為是「風頭水尾」,土地鹽分較高、缺乏灌溉水源,能種植的作物有限。從小在臺北長大的林柏賢,去(2023)年9月回到臺西務農,並以「西部農場」為名經營網路社群,從自身對農村的好奇出發,拍攝短影片分享從農日常與田間趣事,快速累積數萬粉絲,更吸引外縣市民眾親自前來體驗田間樂趣。

張鈺萱在田間做脆瓜料理並拍攝成短影音,讓觀眾了解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進而推動農產品銷售。

來莿桐找Sandy 帶你認識地方農產:田間實拍短影音 農會盼導流帶人帶貨

「來莿桐找Sandy」,農會總幹事搖身成為網紅。雲林縣莿桐鄉農會總幹事張鈺萱,以「帽子是農夫必備,白襯衫是CEO標配」穿著走入田間,彎腰種蒜頭、絲瓜園裡現炒絲瓜,或是駕駛割稻機收割,今(2024)年6月底透過臉書60秒短影音介紹,快速圈粉,進而將流量化為金流,創造農會、農民收益。

農良直賣所等公營電商平臺成立,有特殊的時事背景,雖經營規模與民營電商有不小落差,對國產農漁產品產銷調節卻功不可沒。

公營電商開拓通路、調節產銷:農民上架成本低 輔導提升網路行銷能力

近年電商平臺成為農產品消費重要管道,促使農業部(前農業委員會)轄下漁業署及農糧署,相繼委託農業科技研究院成立電商平臺。漁業署2020年成立「鱻魚購」平臺輔導養殖漁業青年行銷水產品,2021年隨COVID-19疫情三級警戒發布,再成立「買魚去」協助漁會、協會、產銷班等漁民團體上架銷售。

張佑承 主要經營平臺:「i3Fresh愛上新鮮」FB追蹤數47萬人 代表作:年營收10億元、會員數200萬人的「i3Fresh愛上新鮮」生鮮電商平臺

愛上新鮮張佑承:「人」是行銷重要因素 農漁產品適合上架嗎?電商有哪些考量?

生鮮電商因COVID-19疫情爆發性成長,農糧署「臺灣農產嘉年華」活動網站串連民營電商促銷農漁產品,其中包括國內最大生鮮電商平臺「愛上新鮮」。愛上新鮮年營業額可達10億元以上,《豐年》採訪愛上新鮮創辦人張佑承,解說電商營運法門,又如何在規模經濟營運下和國內農漁產品合作。

陳哲揚 主要經營平臺:「農匠市集」LINE會員數3,000人 代表作:主力銷售產品無抗生素養殖「匠人蛋」

先實體再電商 農匠:很慢但是很扎實 虛實整合回購率達六成 自建物流回饋農民端

相對於大型電商平臺,由社團法人中華無抗養殖聯盟協會成員成立的「農匠市集」,由生產者角度出發,強調產品的品質差異,先藉由實體門市與消費者接觸、建立口碑,同時與生產者溝通、建立自己的物流體系,呈現截然不同的經營策略。

李財星(右)、黃瑞珠(左)夫婦經營「瑞星的一畝田」YouTube頻道,分享田間生活與農業知識,追蹤人數突破10萬大關。

瑞星的一畝田 七旬知識型Youtuber燃燒教育魂 :李財星影片傳達種植技巧逾10萬訂閱

幾乎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的年代,有些退休後的民眾藉經營社群平臺分享生活日常,開啟退而不休的第二人生。累積訂閱數逾10萬的YouTuber「瑞星的一畝田」,由70歲的退休校長李財星與家人共同經營,記錄家中1分田種植的各種作物,同時希望藉親身實驗傳遞正確農業知識,以及最新的耕作觀念,體現「活到老學到老」精神,也顯示利用網路平臺推廣農業栽培、管理技術的潛力。

「ShiFu讓大師成為你的師父線上課程平台」執行長陳修平(左)指出,「放大優勢」是引起注意、成為網紅的關鍵。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兼任助理教授王志文(右)認為,影片的小瑕疵反而能增添真實感,讓觀眾感到有趣。

短影音新浪潮 農業數位行銷攻略:專家學者分享成功祕訣 不怕NG強調實境

在社群媒體蓬勃發展、人人都可以成為自媒體的時代,農產品銷售不再局限實體通路。現在按下「上傳」鍵,就可能將影音內容瞬間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讓農產品突破地理界線與傳統銷售的限制,透過數位行銷模式帶來新商機。

《豐年雜誌》2024年9月號 米糧雙贏 稻作精進 雜糧進擊

水稻是國內最重要的農產品,除了生產面積最廣、產量最多,近年產值約維持在350億元左右,也是國人最重要的主食。然而,臺灣稻米年產量常年高於消費量,產量過剩導致價格難以提升。公糧稻穀保價收購制度雖然確保了糧食安全,卻也如同加重水稻生產的砝碼,與產業如何平衡?

這個可能性就在土地上,稻米與雜糧就像身處蹺蹺板的兩端,栽培量此升彼降之間,兩個產業卻可能達到互補互足,走向米糧雙贏之道。

陳建瑋(左)、顏明賢(右)分別是第六屆、第七屆百大青農,他們期盼國產大豆提供農民不同種植選擇,並獲取更高收益。

轉作大豆 農民收益、國產自給率提升:大人物合作社拓市場通路5年有成

為調整稻米產業結構,農業部門推動「大糧倉計畫」、「綠色環境給付計畫」等政策,鼓勵農民二期稻作轉作雜糧,大豆為重點作物之一,臺中海線地區許多農民也在政策鼓勵下種植大豆,並發展契作主體整合產銷。「保證責任臺中市大人物農產運銷合作社」以顏明賢、陳建瑋2位百大青農為首,主要供應校園學童豆奶,並與無印良品、摩斯漢堡等品牌合作,讓國產大豆產業逐漸成型,也提供農民不同作物選擇,節省成本並賺取更高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