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 image
  • 1198 文章

海洋資源復育及養殖潛力魚種圖鑑

俗諺說「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五鮸六嘉鱲,七赤鯮八馬頭,九春子十烏喉」,雖各地對魚種的稱呼、排名不盡一致,卻反映過去臺灣捕撈海魚的飲食文化,有哪些偏好;有的俗稱指涉範圍其實包含多個相似物種。如今這些魚種,有的已被人類養殖,亦有部分出現自然資源萎縮情形,因此一部分物種已在進行資源復育。

沿近海漁業漁獲量減少,透過開發人工繁養殖技術,發展養殖產業,有助減少捕撈壓力。

復育漁業資源 技轉民間養殖壯大產業:8年目標十大魚種 鐘螺放流增裕資源初見成效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漁業資源復育物種繁殖計畫」預定8年開發十大物種人工繁養殖技術,第一期計畫繳出亮麗期中成績單,成功繁養殖黑喉、土魠創下全世界首例;人工繁殖種苗放流,增裕沿近海漁業資源也有初步成果,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已證實,野外捕撈銀塔鐘螺34%帶有放流種苗基因。

高單價魚種黑喉(黑䱛)近年漁獲量下滑,農業部水產試驗所開發人工養殖技術,將黑喉種魚與紅目鰱(大棘大眼鯛)混養在養殖池中。(圖片提供╱水試所)

深海魚上岸!水試所開發低溫黑喉、紅喉養殖:全球唯一黑喉明年挑戰「完全養殖」里程碑

黑喉與紅喉是我國沿近海漁業捕撈的深海魚種,屏東東港稱黑喉為「月子魚」,紅喉在日本則有「白身のトロ(白身鮪腹肉)」的美譽,均是肉質細緻、營養佳的魚種,市場需求旺盛。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克服深海魚捕撈難取得活魚的障礙,成功建立人工繁養殖技術,其中又以黑喉最快明年有望達成「完全養殖」里程碑,將為養殖產業增添生力軍。

水試所團隊與澎湖地區漁民合作,捕捉土魠進行人工受精。(圖片提供╱朱永桐)

土魠魚資源萎縮 水試所拚復育「白金」:野性強卻嬌貴 克服習性是養殖考驗

康氏馬加鰆俗稱土魠魚,是具高經濟價值的魚種,每年秋冬時節會洄游到臺灣沿近海,為漁民帶來可觀收入,近年卻面臨資源萎縮、漁獲量低迷的危機。水產試驗所從2021年展開沿近海資源復育計畫,並在去(2023)年首度完成土魠魚人工繁殖。然而土魠魚生性兇猛,又有不能離水過久、魚苗不耐高溫、遭遇擠迫易死亡等「嬌貴」特性,都是復育路上的挑戰。

榮豐養殖場一早便開工,網工將魚苗捕撈上搬運車,送到室內暫養池準備出貨。

全國首家午仔種苗登錄場「榮豐養殖場」:種魚是產業基礎 溯源管理更有保障

魚苗是養殖產業根基,臺灣水產養殖分工精細,專門的種苗業者為產業鏈下游及消費者提供保障,近十餘年發展興盛的四絲馬鮁(午仔魚)養殖產業在今年迎來第一家種苗登錄場,也就是屏東縣佳冬鄉的榮豐養殖場。雖然各魚種繁養殖皆有所不同,但已步入成熟階段的午仔魚產業及其種苗場,恰足以讓人窺見養殖流程中的細微撇步和鋩角,以及產業未來可能面對的挑戰。

臺灣魚塭生產石斑魚苗,出苗時的作業情形。(圖片提供╱于乃衡)

種苗是養殖業核心「晶片」 品質優勢穩固外銷:種苗協會引技術學習資源 助攻臺灣水產出口競爭力

種苗對水產養殖業的重要性如同晶片之於科技業,直接關係到產業競爭力與市場表現。中華民國水產種苗協會成立28年來,致力協助業者開拓東南亞外銷市場,將優質水產種苗出口到國外。走過龍虎斑種苗在各國削價競爭下的挑戰,讓臺灣重新站穩越南市場;並積極推動優質水產種苗場登錄作業,提升臺灣水產種苗品質管理透明度,帶動國際競爭力。

來自臺灣的「低腳烏尖」(Dee Geo Woo Gen, DGWG)是水稻綠色革命主力品種「IR8」母本,對全球農業發展及糧食供應貢獻厥偉;一旁的IR8父本「Peta」植株高度除了和IR8、DGWG有明顯差異,還出現倒伏情形。(圖片提供╱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吳以健)

綠色革命 育種與農業現代化改變全球 雜交育種簡介(三):糧食作物的育種

根據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估計,全球人口已於今(2024)年4月突破81億人,相當於1900年全球4億人口的20倍、1960年30億人口的2.7倍。百餘年來全球人口之所以能達成巨幅成長,不可或缺的基礎之一,就是滿足糧食需求的農作物。農糧生產在上世紀中葉歷經革命性的發展,糧食作物的品種研發堪稱重中之重,也就是所謂的「綠色革命」

玉米具有豐富的遺傳多樣性,也由其特性衍生出多樣用途及育種方向,全球栽培面積及需求量為穀類作物之最。(攝影╱Boglárka Salamon on Unsplash)

玉米及高粱育種 多樣種原發揮雜種優勢 雜交育種簡介(五):生產F1種子的糧食作物

玉米用途廣泛,針對特化功能性,育種也非常多元;加上栽培面積極廣,帶動龐大的種子需求量,玉米的育種和種子產業可謂兵家必爭之地,公私立部門莫不卯足勁投入人力、新科技和技術進行發展。玉米傳播至全球六大洲,遺傳多樣性高,臺灣約在16世紀即引進,本土種原和國外種原均是育種材料。

土壤是萬物生長的重要基礎,然而人們了解卻經常流於片面,導致做出錯誤的判斷及行動。

土壤如何生養萬物?正視「自然」就是導師 陳興宗:三次觀賞《種土》的反思

編按:《無米樂》導演顏蘭權執導的紀錄片《種土》今(2024)年9月上映,記錄竹科工程師「阿仁」多年投入農業廢棄物「種土」的歷程,引起社會關注農業、土地議題,並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作為農業媒體,《豐年》欣見《種土》電影的成功,更希望藉此機會讓大眾認識農業、土壤管理的相關專業,因此邀請大誠土壤作物技術館館長陳興宗撰文分享,以一位土壤專家的角度,《種土》能帶給我們什麼反思?

菊花為短日照植物,會於晝長夜短的秋天自然開花,俗稱秋菊。

秋涼賞菊花!從用菊、栽菊到賞菊:花形花色繁複 切花、盆菊應用多元

時序進入寒露之後,一陣雨一陣涼,不禁翻出衣櫥裡的長袖衣服,炎熱的夏季真的過去了。想起10月初到彰化田尾住了一晚,民宿兩旁都是菊花田,我興奮地問主人幾點會開始點燈?那可是田尾晚上的絕景。入秋後於高速公路經過彰化田尾一帶,漆黑的田裡有萬家燈火,是中部人的深刻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