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 image
  • 1198 文章
2022年6月中國單方面禁止輸入臺灣石斑,雖為產業帶來恐慌,但也成為產業升級、讓龍虎斑成功打開日本市場的契機。(攝影╱梁偉樂)

從危機游向轉機的臺灣石斑魚外銷:走過中國禁輸衝擊 升級產業終獲日本青睞

臺灣石斑魚於2022年6月遭到中國全面封殺禁止輸入,頓時造成產業恐慌。兩年後的2024年10月,臺灣龍虎斑迎來獲准輸日的捷報,成為繼青斑、龍膽石斑後第三種可以銷售日本的石斑魚種。回顧2022年中國禁輸的重大危機,有衝擊但也帶來許多正向改變。

淡水是臺灣紅樹林的重要分布區,紅樹林既是重要的生態資源,也有豐厚藍碳潛力。(攝影/calvinstkm on Panoramio CC BY-SA 3.0 DEED)

從日本經驗初探臺灣藍碳未來發展:完善認證、獎勵制度 助碳匯潛力轉為實力

自然碳匯是地球上能吸收和儲存碳的生態系統,可吸收大氣中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減緩氣候暖化。依環境生態系,自然碳匯可分為土壤(黃碳)、森林(綠碳)以及沿岸與海洋生態系(藍碳),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2019年的報告指出,藍碳的儲碳量遠高於其他兩者,而臺灣四周環海,發展藍碳相關產業具絕佳優勢。

聖誕紅多彩苞片的各色品種展現其豐富的視覺魅力,從紅、粉到黃、白,滿足多元布置需求。

繽紛聖誕紅 為冬日妝點豐富色彩:苞片顏色選擇多 商業與家庭布置不可或缺

隨著冷空氣一波波南下,街道上的商鋪逐漸充滿節慶的氛圍,聖誕紅更是以其鮮豔的色彩成為具代表性的冬日植物。在花市中,聖誕紅早已不僅僅是紅色,它的色彩譜系因全球育種者的努力而被大幅拓寬,呈現出白、黃、桃紅及漸層斑紋等多種變化。從3寸迷你盆到7寸豪華盆的多樣規格,甚至還有嫁接成樹形的聖誕紅,滿足了不同場合的裝飾需求。

臺灣水稻育種興盛,品種非常多元,圖為栽種於花蓮豐濱鄉新社梯田,適合花東地區的「高雄139號」。(攝影╱吳尚鴻)

水稻育種 目標多元實現適地適種 雜交育種簡介(四):自交糧食作物育種代表

水稻是國人主食,很早就開始現代人工育種,在臺灣育種的歷史已超過百年。島上各地區的氣候環境差異,以及試驗改良場所各有分工與強項,已使臺灣水稻品種的發展多元化,可謂百花齊放。上世紀60、70年代,臺灣水稻走過擔憂糧食危機、追求產量的時代,現在米質已是更重要的育種目標。

1995年張錦宜初到水產試驗所任職,首先執行由中研院院士廖一久主持的「紅鼓魚的生理與成長研究」計畫。30年前原為巴掌大小、不到1歲的紅鼓魚,如今已長成巨魚(見圖右)。

繁養殖新魚種 領先全球更永續:開發高經濟海水魚種 為資源復育迎新契機

臺灣養殖漁業有300年以上歷史,1960年代為國內養殖漁業發展的關鍵時期,草魚、鰱魚和草蝦、烏魚人工繁殖技術成功,1980年代以降石斑魚、午仔魚人工繁殖突破,確立海水魚的種苗生產技術。隨著氣候變遷與漁業資源耗竭,農業部水產試驗所開展聚焦高經濟性海水魚類的人工繁殖新發展,包括黑喉、土魠等魚種。

臺灣養殖水產已有品質保證,不遜於過去市場偏好的捕撈野生產品,受歡迎的高價值海魚黑䱛(黑喉、黑口)也有望很快加入養殖魚種行列。

紅媠烏大範、青的擱卡讚 臺灣水產豐盛上桌:養殖創新帶動產業提升 魚鮮與漁業都能永續發展

臺灣水產品種類繁多,相對同屬動物性蛋白質的禽畜奶蛋來說,水產品隨四季更迭展現豐富多樣、豐儉由人,且千變萬化的料理與風味表現,成為日常三餐、路邊小吃或三五好友聚餐,餐宴酒席及年節團圓的美味佳餚。多樣的食魚文化,來自臺灣豐富漁業資源與先進的水產養殖技術,近年海魚人工繁殖突破,可望協助復育資源,為明日餐桌添增新海味。

臺南19號植株低矮、不易倒伏的特性有利於機械採收,且其籽粒經蒸煮後口感軟綿、花生風味濃郁,具市場開發潛力。

落花生臺南19號 豐產生長期短利機器採收:口感軟綿適蒸煮 滿足農民、業者多元生產需求

臺灣種植落花生多用於食品加工,其中帶殼蒸煮花生綿密清爽的口感深受消費者喜愛,然而目前蒸煮花生市場主流品種「臺南17號」在高溫高溼環境下易徒長,莖條糾結不便機械採收;農業部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歷時10年,於2020年育成植株矮、不易倒伏,生長期短且更為豐產的紅色種皮落花生品種「臺南19號」,提供農民種植落花生的新選擇。

《豐年雜誌》2024年11月號 養殖新活水 高經濟海魚上陸

今年10月30日,臺灣龍虎斑在歷經8年協商後,成功獲准銷日,成為繼青斑、龍膽石斑後第三種可以外銷日本的養殖石斑魚種。臺灣養殖技術先進、分工精細,有「養殖王國」之稱,與沿近海漁業互補供應國人水產需求。近年臺灣持續開發新養殖物種、精進技術,包括產業成熟的午仔魚、新興發展而漸有突破的黑喉、紅喉、土魠魚等,滿足市場需求也讓漁業邁向永續。

近年臺灣農家所得逐漸提高,未來如要維持成長,號召更多人成為專業農家是要務之一。(攝影╱吳尚鴻)

農家所得提高的政策意義與展望:產業升級增強競爭力 專業農扮演火車頭╱陳吉仲

今(2024)年9月農業部公布2023年農家所得,農民所得延續近年上升趨勢。細究相關數據,「專業農家」的所得增加率較高,可謂農業火車頭。既有農業政策如何拓展市場、改善軟硬體設備,助專業農家發揮帶動產業效果?本文分析相關數字反映的政策意義,包括「新農業政策」2016年上路以來的成效,以及未來如何延續既有政策效益,持續調整臺灣農業體質,增加農民收益。

各種關於農產運銷的錯假訊息中,常被認為施打生長激素的白肉雞堪稱頭號「受害者」。(攝影/林韋言)

面對農業錯假訊息的因應之道:建立民眾識讀能力 降低不實資訊傷害╱焦鈞

「不是白色蛋殼的蛋都不要吃」、「果實生長緊密的葡萄都用膨大劑」……,這些在各網路社群、聊天群組傳播的「食安資訊」,都是經農政單位或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公開澄清的假消息,但仍難免引起恐慌,衝擊民眾對農產品的信心。當類似訊息愈來愈氾濫,從根本建立民眾對農業資訊的識讀能力最為重要,本文分析常見農業錯假訊息類型與傳播管道,並提出相關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