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豐年雜誌 第 13 頁
小農自銷尋穀東 買米附贈農事體驗:無負擔農場 有好好吃飯就算是農夫!
完全不繳公糧的農友約有四成多,更有部分農友不是將收穫的稻米交給大品牌糧商,而是嘗試自建品牌。「大家都沒有做有機,我做有機就有開口叫價的(價格)主導權。」現年29歲的青年劉奕大學畢業後,與父親劉盛展共同經營「無負擔農場」,回到家鄉新竹峨眉自產自銷有機稻米,延續農場友善土地的耕作理念,以稻鴨共生的方式栽培、日曬稻榖維持天然風味,同時發起「穀東招募」方案,帶著穀東們跟著時節進行農事體驗。
萬種選一 育種家的夢想與魔術:雜交育種簡介(一) 1%變異可能造就繁星
育種方法很多,可以靈活應用。這個系列將簡介雜交育種方法,並介紹部分重要作物的雜交育種。由於作物繁殖特性複雜,加上育種目標多元,例如與栽培管理相關的性狀、與最終農產品的品質和產量的性狀,都牽動著育種方法的選擇,這些複雜的過程與鋩角(mê-kak),堪稱育種家為實現夢想所施展的魔術。
土壤有機物特性與增匯要領(上):腐植質固碳同時保肥 微生物具關鍵角色
大自然碳循環中,每年有近六成循環量進出陸域生態系,土壤是最大陸域碳庫,土壤有機質(soil organic matter, SOM)對達成「淨零排放」目標、維持農業生態系統土壤碳匯的穩定性極為重要。土壤的有機碳控制並影響多種土壤特性,也具農業生產與生態系統服務方面的作用,土壤有機物質的特性、形成機制與增匯要領值得重視。
沒有乳牛也能產奶?減碳趨勢技術「精準醱酵」:微生物取代傳統生產方式 臺灣也正在發展
精準醱酵近年成為食品工業熱門技術,效果包括以「無動物」方式生產各種動物性蛋白,並主張比傳統農業生產更永續、高效、低成本,甚至能提高最終成品營養價值,被認為正重塑食品技術的未來。然而,精準醱酵可能牽涉基因改造技術,在歐盟等地區接受度保守,法規、消費者習慣也影響國內外消費市場,是未來發展上的挑戰。
「多肉」種活更要種漂亮 耐旱不等於好養胖:日照、通風不可少 休眠、生長期養護大不同
多肉植物亦稱為多漿、多汁植物,即泛指所有擁有肥厚肉質根、莖或葉的植物,這些植物生長於海濱、高山、沙漠等乾燥環境,利用特化的根、莖、葉儲藏大量水分,抵抗乾旱的環境。多肉植物種類繁多,主要分布於仙人掌科、景天科、番杏科、大戟科、百合科和龍舌蘭等。
配套措施未到位 國土計畫宜暫緩:農業部門角度分析 貿然實施易添風險╱陳吉仲
現有的國土計畫、功能分區圖執行情形,若以農業部門角度來分析,具有四大層面的問題,包括:造成《國土計畫法》立法宗旨無法達成、糧食安全風險更高、農地品質下降、農業永續發展受到影響。就農業部門角度,農業基礎建設等配套措施需要先執行到位,才能讓國土計畫上路,否則難以對在這一塊土地奉獻的農民交待,也無法達到臺灣農業的永續。
《豐年雜誌》2024年8月號 從農志高 青苗扎根新農民搖籃
農業是一門需要學習交流的志業,為了增加農業生力軍,新農民的養成從高中階段開始,選擇高中職業學校農業科系就讀的學生可以參與從農職涯探索,透過學校與農業部的媒合安排,進入過去不輕易對外人開放的農業現場。大專除了農業科系,農業部安排農校農業公費專班設置,讓有志從農的年輕人、二代農,有貼近產業學習交流的機會,及早從農。百大青農除了挖掘優秀青年農人,更讓人一窺當代農業多樣面貌。新農民的養成,向下扎根,讓農業未來充滿希望。
胡瓜種苗3號─夏美 夏季豐產良果率高:耐熱、全雌性、單為結果佳 適設施栽培
胡瓜一般為雌雄異花同株的異交作物,植株雌雄花比例依品種不同而有差異,一般胡瓜品種如不具單為結果性(或稱單性結實,parthenocarpy),即不經授粉與受精就能結果,則需由昆蟲媒介授粉才能使果實發育成長。種苗改良繁殖場育成的胡瓜「種苗3號─夏美」為雜交一代新品種,其耐熱性佳並兼具全雌性與單為結果性,且適合設施內栽培,因此極具市場競爭優勢,目前已技轉業者販售種子,預期在推廣後提供農友設施栽培胡瓜品種更多樣化的選擇。
自力達成差異化行銷典範 解析臺灣鮮乳產銷:面對紐西蘭液態乳挑戰 新鮮就是最大優勢/焦鈞
臺灣國產鮮乳選擇多元,既有義美、統一、光泉、味全等大廠,也有各具特色的小農品牌,無論技術、行銷皆有一定成熟度。根據《農業統計年報》,2022年臺灣鮮乳自給率超過九成(90.6%),但隨著「紐西蘭與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經濟合作協定」(臺紐貿易協定)將在明(2025)年全面開放紐西蘭液態乳零關稅進口,臺灣酪農產業如何因應成為焦點。本文將以鮮乳為主,解析臺灣酪農業產銷情況,並提供產業未來發展建議。
臺灣農校地圖:窺見臺灣農業歷史
臺灣農校發展始於日治時期,主要機構包含「實業學校」以及修業年限較短的「實業補習學校」,加上臺北帝國大學(今國立臺灣大學)農學部、臺灣總督府農林專門學校(今國立中興大學),以及針對原住民族設立的「農業講習所」。
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在「農業培養工業」的發展方針下增設農校數量,1958年農校數量達到43所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