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危機游向轉機的臺灣石斑魚外銷:走過中國禁輸衝擊 升級產業終獲日本青睞

2022年6月中國單方面禁止輸入臺灣石斑,雖為產業帶來恐慌,但也成為產業升級、讓龍虎斑成功打開日本市場的契機。(攝影╱梁偉樂)

2022年6月中國單方面禁止輸入臺灣石斑,雖為產業帶來恐慌,但也成為產業升級、讓龍虎斑成功打開日本市場的契機。(攝影╱梁偉樂)

撰文╱施佳良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兼任助理教授

臺灣石斑魚於2022年6月遭到中國全面封殺禁止輸入,頓時造成產業恐慌。兩年後的2024年10月,臺灣龍虎斑迎來獲准輸日的捷報,成為繼青斑、龍膽石斑後第三種可以銷售日本的石斑魚種。回顧2022年中國禁輸的重大危機,有衝擊但也帶來許多正向改變,國內石斑魚產業從源頭解決結構問題,打造更安全的養殖環境,以及建立起相關查驗機制,為成功輸日打下基石。

去(2024)年10月30日,從日本傳來好消息——厚生勞動省公布臺灣養殖龍虎斑石斑魚獲准輸銷日本。多年來臺灣嘗試要將龍虎斑外銷輸日,過去日本主要擔憂有兩點,西卡毒素(ciguatoxin)與使用禁藥等問題。前者源於日本食品法規定,作為龍虎斑親代的野生虎斑,可能因生存環境影響蓄積西卡毒素,影響食安;後者則是養殖環境的用藥安全確保。

然而臺灣的龍虎斑都是養殖魚,有別於野生虎斑所生存的場域,提供親魚精卵的龍膽石斑、老虎斑種魚也均為養殖,環境中較難有西卡毒素存在。為了有檢驗數據證明,首先檢採魚苗、養殖、活魚運搬輸出成魚及賣場上架產品等,確認都無檢出後,日本於是在2023年12月派遣專家及官員前來臺灣實地訪查養殖情況,經過長達近1年的調查補件及往來,終於在10月獲得好消息。

至於另一個用藥安全的問題,則要從兩年前的事件說起。2022年6月10日傍晚,中國海關突然發布禁令,以抽檢出1件藥檢不合格為由,3天後全面暫停臺灣石斑魚輸入中國。新聞一出,隨即引起石斑魚養殖業者的恐慌,擔心無法出貨、價格會崩跌。

中國突襲宣布禁輸臺灣石斑魚 我國「產銷三箭」拓銷穩價

當年全國石斑魚養殖面積約1,475公頃,內外銷比例約4比6。其中外銷方面,約九成以活魚運搬方式出口中國,相當依賴中國單一市場。過往每年約有1萬噸出口量,然而隨著COVID-19疫情爆發,中國餐飲業蕭條,主要作為餐廳宴會高價料理的石斑魚,連帶也受到影響,出口量已銳減至6,700公噸。此時中國再發禁令,無疑是雪上加霜,滯銷的壓力陡然遽增。

石斑魚傳統常用於中式餐廳、宴會,用途較限縮,在COVID-19疫情期間受中國餐飲業蕭條影響,出貨量銳減。(攝影╱Kent Wong on 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2.0 DEED)
石斑魚傳統常用於中式餐廳、宴會,用途較限縮,在COVID-19疫情期間受中國餐飲業蕭條影響,出貨量銳減。(攝影╱Kent Wong on 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2.0 DEED)

事發時,時序已將進入下半年。農委會(現農業部)依據近年數據,估算下半年將受影響的出口量約3,600公噸。為紓緩銷售壓力,確保產銷順暢,農委會隨即採取「產銷三箭」策略,推動「續養緩出(目標1,000公噸)、加工凍儲及拓展外銷市場(目標1,000公噸)、擴大國內銷售(目標1,600公噸)」等。並要維持住石斑魚的池邊價格,不讓漁民嚴重虧損,使衝擊降至最低。

在應對中國方面,於藥檢的往來歷程上,中國僅在2021年向臺灣通報3件檢疫不合格,然而該次通報的批號與出口時間都不相符。漁業署先前多次循兩岸平臺請中國提供更多資訊以進一步精確追查,但都石沉大海。即便啟動擴大抽檢,將全數合格的結果回傳給中國,但依舊未獲回應。不予回應在先、藉故禁運在後,中國此舉已違反WTO貿易規範。因此農委會也同步呼籲中國遵守貿易慣例。我國政府採取持續透過兩岸平臺及WTO等管道,要求中國回到不合格退運、複檢等國際貿易慣例處理,而非藉故全面禁運。

要做養殖漁民的靠山 紓困、獎勵穩定產業

面對突如其來的禁令,產地端的茫然與焦慮正在發酵。養殖戶擔憂魚無法出貨,金流會斷鏈、周轉失靈;出現池邊價掉到每臺斤120元的傳聞,漁民擔心中盤商趁機壓價收購,導致虧損;甚至也有人大罵民進黨搞得兩岸關係緊張。但更多的是,期待有人能告訴自己:「未來會怎麼走?接下來該怎麼辦?」

合格登錄的養殖場,準備將石斑魚出貨給中國。(圖片提供╱漁業署)
合格登錄的養殖場,準備將石斑魚出貨給中國。(圖片提供╱漁業署)

當年6月12日,禁運生效的前一天,時任行政院院長蘇貞昌立即來到石斑魚主要養殖地的屏東林邊視察,並且宣布產業因應措施,力挺養殖漁民;隨後,6月17日時任總統蔡英文更是前往高雄永安視察石斑魚的加工量能,了解第一線的需要與表達支持。不只有府院對漁民的支持,農委會漁業署也在屏東、高雄等地,舉辦多場「石斑養殖漁民座談會」,並邀請在地立委、縣市政府代表等共同參與。

座談會上,首先要承受的是養殖漁民的焦慮與憤怒。有許多養殖漁民提出當下遇到的困難,「魚賣不出去,就只能先養著。會愈養愈大、成本會愈來愈高」、「已經有中盤商趁機砍價,用120元、130元來收,甚至還有低到90多元的誇張價格,賣了就賠錢。不賣,也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出貨。」除了養殖者外,在高雄場也有魚苗業者擔心石斑魚成魚出不去,會導致上游的魚苗需求會連帶減少。

在現場承接了漁民的情緒與提問,就要有所回應。農委會展現誠意態度與堅定立場;面對漁民的提問,就是針對困難,具體地提出貸款免息措施、提高週轉金借貸額度等支持延養措施,紓解漁民的時間與成本壓力。並且說明各種獎勵三清、切片等加工及凍儲方案,以及外銷獎勵(去鱗、去鰓、去內臟處理)措施,鼓勵養殖漁民往加工、外銷方面轉變。同時宣示要維持住產地池邊價每臺斤140元的政策目標,希望養殖漁民能一起合作。

石斑魚加工、分切,拓展宴會菜外的市場,讓民眾在日常吃到石斑,有助提高產業的調適能力。(圖片提供╱漁業署)
石斑魚加工、分切,拓展宴會菜外的市場,讓民眾在日常吃到石斑,有助提高產業的調適能力。(圖片提供╱漁業署)

危機促成轉型契機 多元化市場從源頭解決結構問題

中國禁輸是個問題,但有時表層的問題,正反映深層結構的脆弱。石斑魚是中式宴會的常見菜色,高度仰賴中國市場,因此造成石斑魚外銷在面對中國市場變動時的風險承受度不高。期待中國重新開放,讓問題暫時消失,不等於化解問題的根源。危機就是轉型契機。

政府必須扮演好結構轉型的積極推動者,從源頭解決產銷問題。要以專業來協助完善、打造產業共好的基礎建設與環境;以及共同承擔不確定風險,設計促成改變的政策誘因,以協助降低產業轉型門檻。

1. 產銷三箭直射結構轉型 拓展多元化商品市場

該怎麼轉型?首先要分析結構脆弱點。石斑魚外銷的結構脆弱處在於過於單一的產品市場定位,即「中高價的中式宴會菜」,主要採購客群是餐廳。餐廳追求魚貨新鮮、控制成本、控制規格,使得養殖外銷偏好將養到標準規格(一條約1.6~2臺斤)石斑魚,並以活魚運搬方式輸銷中國。

隨著中國禁止輸入,對外難以找到能替代中國的餐宴市場,更要避免無法外銷的魚貨回頭倒入國內餐宴市場,造成相互削價競爭。因此最好的轉型就是拓展不同的市場類型。

透過加工做成魚排、魚片、菲力等,增加產品多樣性來觸及新消費客群,例如提供小包裝魚排方便家庭烹飪,讓石斑魚從餐廳走入家庭,以擴大市場需求及其他外銷機會。

加工量能充足與否,是關係到新商品市場是否能順利拓展的首要關鍵。農委會除了透過加工及外銷獎勵措施外,更是與加工處理廠等協調,要透過排程調整等方式,提高加工量能,以盡可能消化、滿足短時間暴增處理需求的壓力,協助臺灣石斑魚度過難關。因此便有「獎勵加工、凍儲」的獎勵政策,支持業者多開發新商品與新市場。

有了加工,就要將新商品賣到消費者手上。通路,是關鍵最後一哩路,也是與消費者直接接觸的重要介面。透過大型實體通路業者採購,以及藉電商平臺持續促銷之外,要使消費者能更認識石斑魚,進而願意購買成為家中食材。

另一方面,要加工用的原料魚,規格需要3~4臺斤,因此透過「補助延養」的政策,協助漁民能將原本活魚運搬的標準規格,養大至加工規格,同時也能舒緩時間壓力。

時任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左)與廚師一同推廣石斑烹調方法,增進消費者對石斑的認識。(圖片提供╱漁業署)
時任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左)與廚師一同推廣石斑烹調方法,增進消費者對石斑的認識。(圖片提供╱漁業署)

2. 結構轉型的關鍵 打造養殖安全環境

除了拓展多元商品市場,更讓消費者能吃得安心。要確保安全,就要從養殖環境到魚貨上市的每個環節,都要有保障。

中國以驗出殺菌用的土黴素超標與禁藥孔雀石綠為由暫停輸入。然而孔雀石綠在臺灣早已全面禁用,倘若真有殘留,恐怕也是來自養殖環境中的汙染。

為建立安全的基礎生產環境,漁業署規劃推動全面養殖普查監測,針對孔雀石綠、結晶紫等禁藥進行檢測,普查全國約1,600戶石斑魚養殖戶的養殖環境如抽驗底泥、池水等,必要時加驗魚體。同時也提升未上市魚貨的檢驗量能,並檢驗102種動物用藥與禁藥是否有超標或檢出情況,以及加強活魚運搬的管理措施,加強禁藥檢驗、申報與勾稽,以確保魚貨的安全性。經歷了近一年的普查工作,最終確認臺灣石斑魚的養殖環境都檢驗合格,可以令人放心。

漁業署抽查養殖環境,確保業者未使用禁藥。目前業者也納入科技智慧管理,掌握池水情況與飼料轉換率等數據,確保魚隻健康。(攝影╱梁偉樂)

半年達成產銷目標化解崩盤疑慮 內外銷超出預期 產地價維持水準

自當年6月13日中國禁止輸入臺灣石斑魚,在行政院的支持下,農委會力推產銷三箭措施,目標調節3,600公噸。到了11月30日,在各方組織、團體等共同合作下,用不到半年時間就超過目標。

國內行銷執行達到2,049公噸,超過原定目標的1,600公噸;加工及凍儲達到993公噸;而外銷至美國、紐西蘭、馬來西亞、日本、香港等國家或地區達1,713公噸,遠遠超過原定目標的1,000公噸,最後;石斑魚延養及種苗等貸款更是核准達275件。

而且產地的池邊價格也穩定維持在平均150~160元之間,沒有發生價格崩跌的問題。執行成果不僅遠遠超過預期,更是做到了向養殖漁民承諾維持池邊價格的目標。中國禁運的衝擊,至此可說是近乎消弭。

不僅如此,因著政府部門全面檢測確保臺灣石斑魚養殖環境的安全,以及建立起相關查驗機制,讓來自日本的養殖衛生相關人員來查訪時,能夠認可臺灣的努力與成果,也為龍虎斑今日獲准輸日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2022年政府推動石斑魚產業升級,拓展活魚銷售之外的銷售模式。當年加工、凍儲的石斑魚達到近千公噸。(圖片提供╱漁業署)
2022年政府推動石斑魚產業升級,拓展活魚銷售之外的銷售模式。當年加工、凍儲的石斑魚達到近千公噸。(圖片提供╱漁業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