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 image
  • 1151 文章
人類種植玉米已有數千年的歷史,玉米不但可以食用,還可以當飼料,依據不同的性狀和用途分類,有豐富多元的品種。圖為硬質玉米「明豐3號」。(攝影╱吳尚鴻)

玉米發展歷史及品種(上):《因應氣候變遷作物科學化管理系列三》

因應氣候變遷對農業的衝擊及可能影響糧食安全,進而需要科學化農業實作管理,內含涉及氣候-作物-土壤-肥料的交互關係,擬於《豐年》雜誌分別用3篇文章進行說明,包含第一篇〈農業實作的誤解觀念及做法〉、第二篇〈調節實作以抗高溫、水分及其它逆境〉、第三篇〈提升土壤有機碳的田間實作方式〉。第三篇〈提高土壤有機碳的田間實作方式〉將分別就水田作物水稻、根莖類作物甘藷、雜糧作物玉米與園藝作物番石榴進行說明,本篇為玉米篇的第一篇,介紹玉米作物的背景知識。

茶改場速萃茶「次世代健康調飲茶原料」可提供高品質調飲茶原料,提升國產茶在手搖飲市場的競爭力

茶改場速萃原料技術 徹底改造國產商用茶:新製程「次世代健康調飲茶原料」兼顧成本品質

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認為,當今臺灣茶葉原料及製茶成本高,導致售價已逐漸脫離一般大眾消費能力所及,且隨著現行飲茶模式改變,以傳統熱泡方式飲用,已逐漸不符合年輕人需求,改由罐裝茶或手搖飲取而代之;其中手搖飲更具新鮮、現萃的優勢,但手搖飲業者常選用成本較低廉的進口商用茶原料。為扭轉業者傾向使用進口茶的現象,茶改場從茶菁原料端及加工製程端進行改良,開發出「次世代健康調飲茶原料」。

部分人工食用色素具有健康風險的疑慮,從蔬果取得天然食用色素變得更加重要。(攝影╱Unreal on Pixexid CC BY-SA 4.0 DEED)

讓食物美麗又安全?天然食用色素研發趨勢:天然的上好!醬油、辣椒粉、棉花糖少不了它們

部分人工色素被認為具過敏、致癌等潛在風險,還可能會影響孩童的神經傳導與免疫系統;同時,消費者對健康飲食的關注度提升,對具備潔淨標章(clean label)的食品開始感興趣,紛紛尋求天然來源的食品添加劑成分,其中就包含天然食用色素。因此,目前不少大型食品業者,皆去除旗下產品的人工色素,並改用天然食用色素。

結合政府、企業等各界資源,南投中寮永福社區達成能源自主,並利用相關設施維護當地野生動物棲地。

不只是能源自主 永福社區太陽能抽水系統護棲地:再生能源設施與生態保育創造共榮可能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農業部門也響應相關政策,有的社區結合在地議題規劃相關設施,發揮一石二鳥之效。南投縣中寮鄉的永福社區,因氣候變遷影響野生動物棲地水源,居民在政府、企業等各方資源協助下,利用太陽能發電開發抽水系統,從下游供水改善枯竭問題,讓野生動物不再需要離開棲地取水。這既是社區能源自主的實例,也點出因應在地條件規劃、兼顧再生能源與生態保育的可能。

蝴蝶蘭市場用花以花徑大於8公分的大花種為主,其中又以紅色大花品種為主流。

捎來幸福的彩蝶 優雅繽紛蝴蝶蘭:掌握光照通風 簡單養護便可連年開花

曾幾何時,臺灣人用來祝賀的花禮、公司行號與商店日常布置的花卉,幾乎與蝴蝶蘭劃上了等號。蝴蝶蘭花朵渾圓端莊,形似蝴蝶輕盈飛舞,花序彎幅優雅、排列有序,具有豐富多變的花色與斑紋,更重要的是決定性的關鍵――長達100天以上的觀賞期,綜觀其他觀賞花卉,罕有能與蝴蝶蘭競爭的對手。

《豐年雜誌》2024年5月號 土雞傳味 育種進擊

土雞的飼養期比白肉雞多出一倍以上,成本相對較高,但有抗病力強,皮下脂肪少,肉質富嚼勁等優勢;料理方式也多元,是臺灣民間不可或缺的食材。臺灣自1980年代開始土雞的保種與研究,僅晚於法國。在國際上,土雞會稱為local chicken、country chicken、traditional chicken、native chicken、indigenous chickens等,概括來說,土雞強調在地性、地方歷史與傳統,具種原多樣性及文化意義。

李淵百(右)、陳志峰(左)師徒傳承,為臺灣土雞的種原保存及育種工作奠定基礎。

育種保種兼顧 臺灣土雞風味薪傳:李淵百攜手陳志峰 40年師徒守護臺灣土雞

臺灣土雞味道鮮美,上世紀1976年至1985年可說是臺灣土雞黃金十年,在肉用雞市場幾乎每年達70%市占率,但早年尚未建立土雞種原與品系的資料,市面有各種各色土雞,無法確認臺灣土雞品種特色,以及在育種與配種制度不健全下,土雞無法發揮雜交優勢,市場競爭力下降。

現年74歲的中興大學名譽教授李淵百,1981年首開先河投入臺灣土雞育種研究及推廣工作。中興大學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院長陳志峰傳承師門,跟隨李淵百腳步40年,從學術到實務的執行力強。兩人暢談土雞保種及育種的重要使命。

萱草「花蓮7號-豐美」。

美形美味產量豐 萱草花蓮7號―豐美:糖度佳兼具抗氧化特性 要做金針產業新寵

萱草在歐美地區的主要定位為觀賞與庭院布置的植物,經國外長年育種選拔,可以觀察到歐美地區萱草的花色多元,色澤艷麗又吸睛,常用於美化環境和布置花壇景觀。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自2000年開始進行萱草的雜交育種、栽培及推廣工作,培育出純觀賞用萱草「花蓮1號至6號」,更推出食用、觀賞兼具的新品種「花蓮7號— —豐美」。

糧食安全需要各方面的支持,農地等不同生產要素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攝影╱吳尚鴻)

確保臺灣糧食安全 農地是潛在生產的保證:緊急時全面復耕 估糧食自給率可達六成/陳吉仲

什麼是「糧食安全」?包含了糧食的數量、價格及品質等三個層面。由於品質及食品安全(food safety)的議題較為複雜,篇幅限制下本文暫不討論。本文所提到的糧食安全,是依據世界農糧組織(FAO)的定義,意即「在任何時刻,糧食皆可以合理的價格供應,滿足國人每天營養所需」,而在實踐上涵蓋農業生產、國際貿易、消費行為及社會福利與公義等不同層面。

水果分級讓市場從批發到零售可以有序交易,是產銷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攝影╱林靜怡)

從單根香蕉到截切工廠 臺灣水果產銷大變革:打造新時代水果王國 採後處理需要新科技╱焦鈞

臺灣作為1970年代全球性的「水果王國」,當時政府派出大批農技團專家,到非洲友邦國家教導當地農民種植無籽西瓜,背後功臣還包括強大的種苗培育能力;一顆顆鮮紅的無籽西瓜,還成為政府「宣揚國威」的軟實力。

曾幾何時,年輕一輩已經不太清楚「水果王國」的威名由來,水果外銷市場通路也一路坎坷,近年進口水果量還節節攀升,從2013年52萬公噸到2022年突破62萬噸,已追上同年國內水果總產量的四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