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 image
  • 1198 文章
使用經篩選甚至重組DNA的微生物「精準醱酵」生成特定物質,隨著基因技術發展及淨零排放趨勢,已成為食品工業熱門技術。(AI生成/Ponchita on Adobe Stock)

沒有乳牛也能產奶?減碳趨勢技術「精準醱酵」:微生物取代傳統生產方式 臺灣也正在發展

精準醱酵近年成為食品工業熱門技術,效果包括以「無動物」方式生產各種動物性蛋白,並主張比傳統農業生產更永續、高效、低成本,甚至能提高最終成品營養價值,被認為正重塑食品技術的未來。然而,精準醱酵可能牽涉基因改造技術,在歐盟等地區接受度保守,法規、消費者習慣也影響國內外消費市場,是未來發展上的挑戰。

多肉植物須種植於日照充足且乾爽不潮溼的環境,才能種得活又長得美。

「多肉」種活更要種漂亮 耐旱不等於好養胖:日照、通風不可少 休眠、生長期養護大不同

多肉植物亦稱為多漿、多汁植物,即泛指所有擁有肥厚肉質根、莖或葉的植物,這些植物生長於海濱、高山、沙漠等乾燥環境,利用特化的根、莖、葉儲藏大量水分,抵抗乾旱的環境。多肉植物種類繁多,主要分布於仙人掌科、景天科、番杏科、大戟科、百合科和龍舌蘭等。

《國土計畫法》宗旨之一是為有計畫引導非都市地區土地,但農業永續需要配套措施執行配合,否則恐怕事倍功半。(攝影╱陳大中)

配套措施未到位 國土計畫宜暫緩:農業部門角度分析 貿然實施易添風險╱陳吉仲

現有的國土計畫、功能分區圖執行情形,若以農業部門角度來分析,具有四大層面的問題,包括:造成《國土計畫法》立法宗旨無法達成、糧食安全風險更高、農地品質下降、農業永續發展受到影響。就農業部門角度,農業基礎建設等配套措施需要先執行到位,才能讓國土計畫上路,否則難以對在這一塊土地奉獻的農民交待,也無法達到臺灣農業的永續。

《豐年雜誌》2024年8月號 從農志高 青苗扎根新農民搖籃

農業是一門需要學習交流的志業,為了增加農業生力軍,新農民的養成從高中階段開始,選擇高中職業學校農業科系就讀的學生可以參與從農職涯探索,透過學校與農業部的媒合安排,進入過去不輕易對外人開放的農業現場。大專除了農業科系,農業部安排農校農業公費專班設置,讓有志從農的年輕人、二代農,有貼近產業學習交流的機會,及早從農。百大青農除了挖掘優秀青年農人,更讓人一窺當代農業多樣面貌。新農民的養成,向下扎根,讓農業未來充滿希望。

種苗改良繁殖場新育成胡瓜種苗3號具耐熱性、全雌性且單為結果性佳,已於2024年通過品種權申請。

胡瓜種苗3號─夏美 夏季豐產良果率高:耐熱、全雌性、單為結果佳 適設施栽培

胡瓜一般為雌雄異花同株的異交作物,植株雌雄花比例依品種不同而有差異,一般胡瓜品種如不具單為結果性(或稱單性結實,parthenocarpy),即不經授粉與受精就能結果,則需由昆蟲媒介授粉才能使果實發育成長。種苗改良繁殖場育成的胡瓜「種苗3號─夏美」為雜交一代新品種,其耐熱性佳並兼具全雌性與單為結果性,且適合設施內栽培,因此極具市場競爭優勢,目前已技轉業者販售種子,預期在推廣後提供農友設施栽培胡瓜品種更多樣化的選擇。

面對2025年紐西蘭液態乳進口零關稅,國產酪農業仍有主打新鮮與機能性正面迎戰的本錢。圖為曾獲生產牛乳績優牧場的梅桂牧場餵飼小牛。(攝影/王志元)

自力達成差異化行銷典範 解析臺灣鮮乳產銷:面對紐西蘭液態乳挑戰 新鮮就是最大優勢/焦鈞

臺灣國產鮮乳選擇多元,既有義美、統一、光泉、味全等大廠,也有各具特色的小農品牌,無論技術、行銷皆有一定成熟度。根據《農業統計年報》,2022年臺灣鮮乳自給率超過九成(90.6%),但隨著「紐西蘭與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經濟合作協定」(臺紐貿易協定)將在明(2025)年全面開放紐西蘭液態乳零關稅進口,臺灣酪農產業如何因應成為焦點。本文將以鮮乳為主,解析臺灣酪農業產銷情況,並提供產業未來發展建議。

臺灣農校地圖:窺見臺灣農業歷史

臺灣農校發展始於日治時期,主要機構包含「實業學校」以及修業年限較短的「實業補習學校」,加上臺北帝國大學(今國立臺灣大學)農學部、臺灣總督府農林專門學校(今國立中興大學),以及針對原住民族設立的「農業講習所」。

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在「農業培養工業」的發展方針下增設農校數量,1958年農校數量達到43所的高峰。

屏東科大 麝香貓咖啡

從農校特產看學校特色:從北到南5間農業科系大學精選農食產品

臺灣各地擁有農業與食品專業科系的大專院校,發揮研發及農業實作本領,發展出獨特農產品,成為難得的學校特產。豐年雜誌編輯室嚴選出來自5間大學的5款產品,以特產來說明農校特色。

陳勝利投入農業教育30載,他期待學生能在學校課程或職涯探索找到興趣,並在從農路上持續精進學習。

讓孩子走想走的路 獎勵從農政策將興趣變志業:從農重點不離質與量 多方學習提升產業素質

目前臺灣產業結構以工商業為主,從農人口持續減少,農校也從1960年代紛紛合併或改制,但農業仍有維持糧食自給率、提升糧食安全等價值,如何讓青年學子認同從農是一份有未來、有發展、有意義的工作?投入農業教育30年的龍潭高中校長陳勝利,從地域差異、產業變遷的角度,描述現階段農業教育面臨的挑戰,以及近年「獎勵高中生從農方案」等政策推出後如何發揮成效,激勵更多生力軍投身農業。

農民輔導司農業推廣科科長郭愷珶分享,學習是一輩子的事,針對不同年齡有對應的農民輔導機制。

培育新農民 從在校高中生開始:農業現場成為教育一環 廣納各年齡從農探索

行政院自2017年起推動新農民計畫,預計在10年內培育3萬名農民堅實產業發展,提升農民專業能力與產業價值,創造更好的農業環境,協助想從事農業的青年返鄉務農,針對已經從事農業的農人,在各縣市建立青農交流平臺。年齡往下到在學的高中以及大學學生,也是新農民計畫積極輔導的對象。農民輔導司農業推廣科科長郭愷珶負責獎勵高中生從農方案與農業公費專班業務,透過郭愷珶說明,理解進入農業的旅程、探索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