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 image
  • 1198 文章
陳宛營餵飼羊隻百慕達乾草、甜燕麥,及飼料如苜蓿粒、豆殼、精料等,加上農業副產物吐司邊補充醣類攝取。

直擊農校教育現場!從配種、接生到加工出售:落實農場到餐桌 佳冬高農畜保科一貫化教學

「畜牧業是全年無休的,學校透過牧場輪值的方式,讓孩子學會對生命負責。」從態度的養成到專業的深化是農校青年必經之路,佳冬高級農業職業學校畜產保健科科主任李宜欣說,畜產保健科的第一課,就是教導學生對動物負責任,無論颳風下雨、過年過節,都必須按照輪值的安排到校園牧場照顧動物,「一開始很多小朋友是很抗拒的。」有些志在從農的學生則願意更進一步跨出校園接觸產業,現正就讀畜產保健科高二的陳宛營就是其中一員。

賴政彥在中興大學畜產試驗場工作8年,接觸過許多學生,加上自己經驗,他認為虛心求教才能更了解農場實務的訣竅。

畜牧體驗點亮職涯方向 賴政彥築夢盼成牧場主:從「頭痛人物」到農場主管 務實立志認清產業面貌

「我一開始也很迷茫,但遇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之後,真的可以好好思考是不是未來要走這條路。」農校教育如何讓學生對農業萌生興趣,進而思考持續投入的可能?畢業於虎尾農工畜產保健科的賴政彥,在高中生涯接觸畜牧實務,由此點燃投入相關產業的火種,並經過一連串嘗試確認自己熱情所在。目前在中興大學畜產試驗場工作8年多的他,已將畜牧業當成志業,活用工作所學也自我精進,朝「擁有自己牧場」的夢想邁進。

南投青農許榮恩利用山區高地氣候優勢,於夏季種植溫帶作物牛番茄與胡瓜,穩定生產創造高收益。

產銷策略瞄準供需缺口 夏季逆勢栽牛蕃茄、胡瓜:活用課程所學 在南投山區種出好瓜果

臺灣地形氣候條件限制下,鮮紅牛番茄、嫩綠胡瓜垂掛枝條的景象,在夏季平地田間並不多見。甫獲第7屆百大青農許榮恩利用先天地理環境優勢,結合嘉義大學所學農場管理理論與實際田間操作栽培技術,於南投縣仁愛鄉海拔約400公尺山區,搭建溫室栽培溫帶作物牛番茄與胡瓜,在夏季蔬果市場供需失衡下,仍穩定生產供貨創造收益,充分發揮部落在地經營優勢。

金屬架構的花架適合種植多年生蔓藤植物。

蔓藤植物遮陽散熱 迎戰夏季酷暑:攀上爬下美化環境 懸垂覆蓋繁盛消夏

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 C3S)指出,今(2024)年的6月是全球有紀錄以來最熱的6月。氣候變遷正劇烈影響人們日常生活,像是居住在都市環境中,常因都市熱島效應(Urban heat island effects),柏油地面、水泥建築等人工設施吸熱,到夜晚仍持續散發著熱能。面對環境氣候的衝擊,我們要如何為居家與環境降溫盡一份心力?

不同生長期的玉米,受環境影響的情況也不同,掌握各時期的特徵有助於精準管理、應對氣候變遷衝擊。(攝影/Marek Studzinski on Unsplash)

氣候變遷下栽培管理:玉米生物質累積與養分需求(下)《因應氣候變遷作物科學化管理系列三》

本系列關於玉米與土壤的介紹進入最後一篇。繼前2篇介紹玉米歷史與品種、玉米對土壤碳匯的貢獻與生長環境需求,本篇將說明玉米生長期間有哪些關鍵生長期,以及這些時期的特性與需求。由於玉米從發芽到玉米粒成熟,在不同生長期,環境對玉米的影響有相當大的差異,不同用途與品種的玉米栽培、收成的時機也不同,讀者如掌握這些資訊,將有助於種植玉米時精準管理,因應氣候變遷衝擊。

KKF自然農法課程的學員們在花蓮壽豐鄉慈濟農場選穗。

以土壤微生物為核心 KKF農法友善生產:循環利用農業廢棄物 省工省時成本低

KKF自然農法於2012年推廣至臺灣,如今已有不少農民提倡與實踐。它源自1980年代的泰國,其名源自發展此農法的「KKF基金會」(Khao-Kwan Foundation, มูลนิธิข้าวขวัญ),中譯為「米之神基金會」。微生物的應用與培養是KKF自然農法的核心,同時強調對土壤、病蟲害等知識的掌握,採取經濟上可負擔又友善環境的農法,既保護作物也修復環境達成永續。

氣候智慧型農業(Climate Smart Agriculture, CSA)是世界各國落實永續農業的重要概念,土壤則是此概念的核心。圖為盧安達(Rwanda)一處農田。(攝影/Rwanda Green Fund on Flickr CC BY-ND 2.0 DEED)

從土壤實現永續未來 各國氣候智慧型農業現況:兼顧糧食生產與減碳 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系統

隨著氣候變遷對於全球農業與糧食系統造成影響愈加明顯,沒有因應措施將增加人們面臨飢餓與貧困的風險;另一方面,面對2030年永續發展與2050年淨零排放兩大目標,全世界需共同努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農業部門既需增加糧食生產,也要減少農業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扮演吸碳與固碳角色,氣候智慧型農業應運而生,成為世界各國落實永續農業的重要概念。本文將介紹氣候智慧型農業的核心概念,以及美國、歐盟、澳洲推動的概況。

思凡自然農園主要種植羅勒香草,是一具有社會工作助人性質的自然農場。

助人工作與農業經營合一 社會性農場進行式:根據不同職能設計工作 讓自然照顧身心

農業除了生產功能的經濟價值,還有社會價值和環境價值,而社會價值的重要性在於對人的生活支持,因此以「社會工作」(social work)的專業與農場經營結合,可以拓展對於農業的想像。思凡自然農園以農業資源結合社會工作方法發展出療癒、社會復健、教育與就業等社會面的功能,在維持經濟功能前提下,規劃農場時加入減碳省水的硬體考量,使社會性農場(social farming)兼具經濟自立、社會福祉和友善環境的三位一體模式。

向天歌創新農業公司打造畜電共生的養鵝禽舍,透過自身力量影響在地,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圖片提供/工研院)

企業養鵝發展畜電共生 再生能源創多元效益:非開放禽舍養殖技術共享 向天歌要讓家鄉產業共好

雲林縣四湖鄉是以養鵝產業聞名的沿海鄉鎮,長年與臺灣其他沿海鄉鎮共同面臨土壤鹽化、人口外流等議題。2015年臺灣爆發嚴重的禽流感疫情,全國約有8成的鵝場遭受撲殺,當時在臺北擔任科技業主管的蔡英地,毅然決然返鄉接手家中養鵝產業,於2018年創立向天歌創新農業公司,運用密閉式禽舍結合智慧養殖科技,搭配裝設屋頂型太陽能光電,以穩定的售電收入升級鵝場經營,同時致力推動循環農業與支持在地產業,為家鄉開創嶄新局面。

夏天的貢寮山村梯田,關係人口前來助農收割。(攝影╱渝方)

保育生態多樣的水梯田 成為地方創生好案例:結合自然活化廢校空間 打造凝聚關係人口基地

地方創生跟生態保育怎麼結合?農委會林務局(現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2011年透過補助計畫,支持貢寮水梯田生態保育,讓這種具有高生物多樣性價值的私有地類型,找到適合的保育經營策略及工具。在人禾環境倫理基金會的營運下,進一步活化當地廢校吉林國小的空間,成為留住關係人口的公共空間。

貢寮水梯田透過跟研究單位的合作,證實了梯田涵養水源及關注物種重要棲地的生態系服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