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農傳媒 第 254 頁
歡慶13週年慶,全國農業金庫盼整合平臺、立足國際,開創農業金融雙贏局面
不僅如此,全國農業金庫的業務推展更放眼國際,2015年獲准設立國外部,不但提供貿易融資服務,也透過外匯業務,協助農漁產品順利行銷全球。未來全國農業金庫更以加速設立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為目標,擴大與國際金融鏈結,提供客戶更為全方位的金融服務,開創金融與農業雙贏。
賞鷹不必去野外,「城市遊俠」帶你與鳳頭蒼鷹做朋友
猛禽研究會呼籲,記得告訴通報單位撿到的時間、地點,因為有些鳥只是學飛摔下來,若沒講地點就沒辦法讓母子重圓。
「藜」想價格必須有理想品質,農民與農企如何不離不棄?
身為農企業主,鄭世政說,每年和農民談契作時,他們都會精算預估需求量,這當中若有農民想多種,都得事前告知可能會面臨無人可收的窘境,讓農民了解未來恐面臨的風險,畢竟陪伴農民要以長線為主,才能逐步建立出夥伴關係,讓產銷的關係更加健全。
印度維達巴以滴灌抗旱,轉型有效水管理示範區,翻轉旱地命運
瓦魯德農民在乾旱導致龐大經濟壓力之下,仍齊心共同面對環境問題,加上政府政策支持,成功打造了一套適合的灌溉模式,不但解決旱季危機,更形成永續農業的基底,值得臺灣借鏡。
黑心蘿蔔out!臺中場研發耐熱白蘿蔔品種
林學詩說,「臺中秈197」產量不輸「臺中秈17號」,而且容易栽培、加工特性好,做成純米加工品易消化,適合胃不好的人,目前已經技轉給廠商,種植面積約25公頃,希望未來擴大量產,結合新品種白蘿蔔,讓消費者吃到純本土蘿蔔糕。
打造冷凍方舟、建立雲端百科,期望保留臺灣5萬9千多種生物資料
林務局強調,臺灣社會對物種知識的潛在使用需求,其實遠比想像中更為多元,未來會繼續在基礎成果上延伸擴展,也鼓勵學術界人員、公民科學家或社會大眾能踴躍參與,充實資料庫,希望能保存臺灣所有野生物種的遺傳物質、建置生命條碼系統、建立每個物種資料頁面及物種照片,提供未來研究、教育、保育、復育及永續利用的重要材料。
鼓勵農企業、合作社聘用植物醫師,防檢局推出三年補助計畫,首年最高50萬元
防檢局表示,這項計畫規範看似複雜,其實只要洽詢地方農改場或植醫系所的資深專家協助就很容易上手,若有相關問題也歡迎農民直接撥打02-23431496,向防檢局的植物防疫組聯繫。
經多年栽培試驗,新品種「腎蕨臺東1號」加入市場,耐候性佳、株型緊密,有望開創新商機
且特別的是,透過臺東場所開發的腎蕨綠球體種苗量化繁殖技術,腎蕨臺東1號的綠球體繁殖倍率高,成苗後植株自然緊密,且苗株生長勢整齊,觀賞價值將更具競爭力,開創蕨類市場的新商機。
畜試所用稻米取代玉米,讓臺灣也能生產米飼豬
現階段畜試所的飼料米研究尚未與業者合作,未來在國內稻米生產與管理環境更趨成熟後,畜試所歡迎相關業者嘗試生產米飼畜禽及相關產品,欲進一步了解相關資訊,可逕洽畜產試驗所營養組研究人員。
朴子市農會再傳收購國產玉米疑遭混充基改,來源尚在追查
黃昭興說,目前還不清楚在哪個環節遭污染、是否為蓄意混充,或農民不小心拿到基改種子,正在將樣品送檢,但檢測時間無法確定,若證實遭蓄意混進基改玉米,會移送檢調,由檢調偵查是否為詐欺,判斷犯意程度裁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