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試所用稻米取代玉米,讓臺灣也能生產米飼豬

文/ 洪嘉鎂 圖片提供/ 畜產試驗所

臺灣每年進口400多萬公噸玉米,稻米種植量卻供過於求,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研究,使用「臺中秈17號稻米」取代飼料中50%~75%玉米,針對白肉雞、土雞、肉鵝、肉鴨、白肉豬、高畜黑豬、蛋雞等7種畜禽進行飼養試驗,研究發現除蛋雞外,其餘6種畜禽以50%~75%的飼料米飼養,效果與玉米飼料一樣好,若未來能推展米飼料,可望提高飼料自給率。

減少飼料玉米使用量,稻米成為替代原料

國內每年進口4百多萬公噸玉米,大多用於飼料,在畜產用飼料中,每公噸飼料的玉米含量高達500公斤至700公斤,畜產試驗所過去曾思考該如何降低飼料中的玉米使用量,2010年起開始收集飼料米營養價值與文獻,並從2011年後進行稻米飼養畜禽相關試驗。

飼料米及取代不同比例的米飼料。

畜試所助理研究員李宗育表示,投入飼料米研究,希望能活化國內休耕稻田,另一分面考量公糧米經久放後難以使用,若能運用在飼料,也是一條途徑。

飼料米使用並非將原料直接更換,需考量取代玉米後飼料內蛋白質及胺基酸差異,以滿足畜禽動物的營養需求,近年畜試所飼料米研究除了針對餵食後表現外,也針對取代比例及餵食成效深入探討。

飼料米的飼料轉換率優於飼料玉米

先前研究,畜試所發現公糧米來源不一致,當飼料米時難以判別實驗成效,因此後來與農業試驗所等單位合作,選擇以高產、低成本、耐粗放栽培、高養分,並與食用米有明顯區分的加工用稻米,用來取代飼料玉米,之後選定「臺中秈17號稻米」,進行7種畜禽飼養試驗。

飼料米取代玉米的比例分為50%、75%及100%,試驗結果顯示,除蛋雞外,其餘6種畜禽以50%~75%的飼料米飼養,效果與玉米飼料一樣好。

李宗育表示,不同物種飼養期間不同,主要是觀察成長表現,例如蛋雞會觀察產蛋性狀,對蛋黃品質影響,而豬則是觀察成長狀況。從豬的消化能及雞的代謝能來觀察,飼料米與飼料玉米的含量差異不大,從飼料轉換率(每增加1公斤的肉,需要多少飼料)的角度來看,由於玉米製成飼料時,外皮會直接粉碎,玉米外皮不易被動物消化,而飼料米就沒有這個問題,能直接被吸收,因此飼料米的飼料轉換率比飼料玉米好。

高畜黑豬試驗,飼料米可取代100%飼料玉米

以白肉豬為例,使用50%飼料米取代飼料玉米後,可提高生長期豬隻的飼料轉換率,吃了飼料米的豬,屠體背脂厚度較薄,肌間脂肪含量較高,消費者對於里肌肉的接受度,和食用全玉米飼料的對照組豬隻相近;而使用高畜黑豬飼養試驗結果顯示,飼料米可100%取代飼料玉米。

李宗育指出,用飼料米取代玉米,對飼料製程影響幅度較少,但玉米中含有胡蘿蔔素及玉米黃素等天然色素,因此用飼料米取代飼料玉米後,飼料中可能需要額外添加天然色素,例如蛋雞所生產雞蛋的蛋黃色澤會受影響,顏色可能不黃,不受消費者喜愛。

米飼料可使用在肉雞,針對蛋雞使用,可能需額外添加天然色素。

畜試所指出,2018年在日本舉辦的FOODEX JAPAN國際食品飲料展中,「米飼豬」的展出吸引眾人目光。日本利用稻米取代玉米來飼養豬隻,發現「米飼豬」口味鮮甜,其中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較玉米飼養豬肉高出19%,其高油酸含量使肉質柔軟且更能提升豬肉風味,一躍而成新商品。

畜試所表示,臺灣的情況與日本相似,飼養畜禽用的玉米依賴進口,加上國人稻米消費量明顯減少,因此米飼料推展,將可提高飼料自給率並活化休耕田。目前飼料玉米的價格每公斤約7.1元左右,使用飼料米取代飼料玉米的成本則仍在估算中。

現階段畜試所的飼料米研究尚未與業者合作,未來在國內稻米生產與管理環境更趨成熟後,畜試所歡迎相關業者嘗試生產米飼畜禽及相關產品,欲進一步了解相關資訊,可逕洽畜產試驗所營養組研究人員。

聯繫方式:

畜產試驗所營養組助理研究員李宗育

電話:(06)5911-211 分機:2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