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
傳承百年「天皇米」 吉野1號啟動地酒新局:「這麼傳奇的稻米,一生當然要種過一次!」

近年日本清酒受國人喜愛,本土酒廠也嘗試釀造清酒,其實日治時期臺灣已有釀製清酒的歷史!稻米是臺灣主要糧食作物,但提及米製酒,往往只想到常用於料理的紅標米酒,臺灣稻米育種也一向以食用米為主,不似日本發展出專為釀酒栽培的「酒米」品種。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持續繁種在地傳承百年的「吉野1號」,並由歷史資料發現「吉野1號」曾被認證為「全島酒造最適米」。在遍地開花的地酒再生運動中,吉野1號再受全島注目,或將醞釀出臺灣稻米產業升級的契機。

不論資深、資淺,班員們都樂在種稻!
豐年雜誌
改變產銷思維,稻米產業加值:宜蘭縣三星鄉有機米產銷班第1班

不同於傳統「先種再賣」的思維,宜蘭縣三星鄉有機米產銷班第1班「反其道而行」,採行計畫性生產模式,專種米製品「速配」米種,銷售穩定,沒有庫存壓力,班員分工合作,樂在從農,不僅將班隊力量最大化,也開發稻米更大的市場、更高的價值。

豐年7312立體書
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2023年12月號 雜穀原力 返穀永續

聯合國農糧組織宣布2023年為「國際小米年」,雜穀類作物的重要性被世界看見。在臺灣談小米,就不能不談原住民族的傳統作物與農耕文化。本期探索小米在臺灣的故事,也看見原民傳統作物的潛能與生命力。(按:封面為禮納里部落,魯凱族耆老李蓮珠與油芒田的日常即景。)

新聞
農業用水充足 農糧署:113年大區輪作暫停實施一年

臺灣已進入乾季,但截至今(10)日,南部曾文水庫蓄水率99.7%、南化水庫97.8%,中部德基水庫97.5%、日月潭水庫98.3%,均接近滿水位。農業部農糧署今日宣布,稻作「大區輪作」政策113年暫停實施一年,未來視國內水情狀況機動調整,「四選三」政策本由農民自願參加,將持續推動,以減少生產過剩的水稻種植面積。

農糧署長胡忠一與112年臺灣稻米達人冠軍賽「臺灣好米組」(右側)及「臺灣有機米組」(左側)得獎者。(圖片提供/農糧署)
新聞
參賽人數創新高!2023稻米達人出爐 池上鄉吳阿森、玉溪地區康明義奪冠

國內稻農競相爭取的獎項「臺灣稻米達人冠軍賽」全國總冠軍19日選出!在822位農民兩輪的激烈競爭後,臺灣好米組由池上鄉農會吳阿森奪冠,臺灣有機米組冠軍由玉溪地區農會康明義拿下,獲獎的冠軍米以晶瑩飽滿具光澤透明感的米粒外觀,以及鮮甜回甘、香Q彈牙的米飯口感,擊敗55個鄉鎮、822位種稻高手脫穎而出,成為稱霸全臺稻米達人的種稻之王。

Photo by Sandy Ravaloniaina on Unsplash
新聞
打造超完美稻米,餵飽全世界!中研院院士余淑美與國際 C4 水稻計畫

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余淑美院士,從小對農村和農作物就有濃厚的感情。踏上研究之路後,她以水稻為一生懸命的研究主題,在水稻的基因研究成就斐然,獲邀參與蓋茲基金會資助的「國際 C4 水稻計畫」長達十年之久,致力於打造抗逆境、高產量的超完美水稻品種,也讓臺灣的水稻基因研究在國際占有一席之地。

新聞
北科大「白飯之亂」 農委會籲多吃白米還要加強食農教育

臺北科技大學資財系學生日前舉辦營隊,因部分學生到熱炒店用餐,白飯不夠、吃不飽,上網給店家1星負評,事件在網路延燒多日,引爆兩方論戰。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今(12)日表示,「很高興看到年輕人願意吃國產米飯」,農委會將加強食農教育,例如不能因滷肉飯好吃就一次吃上5碗、10碗,要「平衡」、均衡飲食,比較健康。

新聞
【農業相對論】給新手青農的種田36問 (下):務農如同創業,田間事與賺錢事

吳佳玲:來務農手邊一定要先有一筆資金比較好。這筆資金夠你一、二年沒有收入情況下,還可以生活的資金。種田前需要做功課,最好每個作物都試看看,試一下哪個作物比較適合自己做。

陳榮昌:很會種田的專門管理田,找人幫忙找銷路賣,分工合作,自己一個人要賣米又要種稻很累。很累不專心,面積無法做多,管理也不好,收成也就不好,就不賺錢。

山地陸稻擁有耐旱、耐鹽、抗病害、抗蟲害等特性,可成為改良稻作的基因寶庫。圖為收成後尚未脫穀的陸稻。(圖片提供/老斌)
新聞
山地陸稻很有事!破解臺灣蓬萊米身世,發現南島語族遷徙線索

稻米是人類重點糧食作物。數千年來,人類不斷汰選稻米,挑選顆粒大的、不容易落粒的、稻榖上沒有芒的……一代又一代馴化的故事,深藏在稻米的基因裡。中研院植微所邢禹依特聘研究員,帶領團隊研究山地陸稻的基因,破解了臺灣蓬萊米身世之謎,也找到南島語族遷徙的線索,跟著研之有物一起來了解!

新聞
集團產區契作國產包裝米首銷澳洲 斗南精米高單價拓銷海外市場

國際Covid-19疫情趨緩,全球米食需求量持續增加,台灣優米公司與斗南鎮農會合作,讓斗南稻米集團產區契作生產優質白米首度外銷澳洲,以國內白米市售價格行情出口,供應當地連鎖日本料理餐廳Sushi Hub使用,讓海外民眾也能吃到臺灣優質好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