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國民黨團提案、民眾黨團修正動議提高公糧收購價格每公斤8元及5元以上,今(11)日將於立院朝野協商,農業部上午臨時召開記者會公布替代提升公糧價格,兼顧拉抬稻農收益及產業轉型的「1集2轉3加3」政策,加碼獎勵稻農轉作、加入集團產區。
農業部部長陳駿季示警,今年2月起立委倡議提高公糧價格,近期稻作產業鏈包括秧苗、肥料、工資、地租等價格已「蠢蠢欲動」,公糧價格提升恐怕會帶動農業生產成本提高,波及稻作以外作物產業,甚至造成食米等物價波動。
農業部預估,公糧收購價格若從現況每公斤26元提高為34元,可能帶動全臺稻作面積增至27萬公頃,未來收購預算約需194.6億元,將比現今多支出113億元。陳駿季語重心長指出,立法院有權針對行政機關編列預算不合理之處,刪減預算,但從未有要求政府部門增加預算的前例,這次立法院以主決議要求農業部提高公糧收購價格,此例一開,未來雜糧、水果、花卉也都可以生產成本提高為由要求提高價格;甚至任何部門都可透過立委提案,表決通過增加預算,增加政府財政負擔將難以估計。
國內稻米生產量長期高於需求量,平均超產約20萬公噸。(圖片提供/農業部)
公糧收購價格100年曾提高每公斤3元,補助烘乾費用2元,短期帶動糧價上漲,但種植面積、產量也因此增加,再導致糧價回跌。(圖片提供/農業部)
農業部認為提升公糧價格不是確保農民收益最佳解方,推動「1集2轉3加3」政策,「1集」鼓勵繳交公糧農民加入集團產區,加碼獎勵金每公頃1萬元,獎勵契作優質品種提高至每公頃1.3萬元,拓展外銷每公噸2萬元;目標三年轉入集團產區契作1萬公頃,契作優良品種比例達6成。
「2轉」推動雜糧旱作2年面積倍增,鼓勵高鐵沿線地層下陷等區域一期作轉旱作,節水獎勵增加每公頃2萬元,若是集團契作再加碼5千元;二期稻作轉作也加碼每公頃1.5萬元,與集團產區契作再加碼5千元,且農民仍可繼續領原本綠色環境給付的轉作獎勵金。
(圖片提供/農業部)
(圖片提供/農業部)
陳駿季表示,現行水稻收入保險分基本型與加強型,理賠基準不分品種,農業部推動優質品種提高加強型保險理賠金,目標價格至少再提高3元;並從市場採購公糧,以引導糧商提高價格收購自營糧,「3加3」目標三年內提升乾穀價格每公斤3元。他說,從市場採購公糧的前提是稻作面積增加不多,以最適面積24萬公頃為例,農業部只要從市場拉走3%至5%稻穀,就足以支撐稻作產地價格。
陳駿季表示,推估「1集2轉3加3」農業部將投入預算近21億元,相比提高公糧價格所需預算,可以較少的經費,有效全面提升稻農收益,也能趁此調整雜糧產業結構,讓現況機械化不足的雜糧產業,逐步建立類似稻作產業的代耕系統、集團管理。
(圖片提供/農業部)
陳駿季指出,繳交公糧稻米只占全國總量30%,其他70%繳交民糧,提高公糧價格對70%交民糧的農民一點幫助也沒有,反而因公糧提高帶動地租、資材等生產成本上漲增加負擔;公糧提高帶動產業鏈成本提高,進而影響食米價格,食米是民生必需品,擔心因此產生連鎖效應造成物價波動。
他舉例,花東地區生產優質品牌米一向不繳公糧,集團契作價格每公斤26至29元更優於公糧,這些集團產區就擔憂公糧若提升8元,稻農將跑去繳公糧、不再契作,迫使集團契作價格須提升8元以上,糧價跟著提升,勢必轉嫁消費端;更甚者,臺灣是WTO會員國,不能拒絕稻米進口,現在國人消費講求吃得好而非吃得飽,未來若品質不佳的公糧增加,國產米很可能會逐漸被進口的優質稻米取代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