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鷹不必去野外,「城市遊俠」帶你與鳳頭蒼鷹做朋友

文/林慧貞

圖片提供/林務局

賞鷹不必到高山森林,公園抬頭就看得到!近年臺灣猛禽研究會發現,臺灣特有亞種鳳頭蒼鷹在市區定居,包括大安森林公園、中山北路行道樹、新北市立秀朗國小都觀察到鳥巢,成鳥不時穿梭在公園、大廈與車流覓食,名副其實的「城市遊俠」,臺灣猛禽研究會在農委會林務局支持下,將6年來的觀察紀錄濃縮成24分鐘紀錄片《城市遊俠—鳳頭蒼鷹》,預計6月發行,也在大安森林公園巢位旁架設攝影機,直播鳳頭蒼鷹哺育幼鳥,邀請民眾一同觀察這個新來的鄰居。

讓鳳頭蒼鷹給人類正能量

鳳頭蒼鷹相對於其他猛禽,對都市的適應程度較高,大約十多年前,臺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林文隆博士便曾接到民眾在市區撿拾的傷鳥,但由於鳳頭蒼鷹大多分佈在中、低海拔山區,因此當時這些傷鳥被認為只是偶然經過都市發生意外,直到有雛鳥被拾獲,才確認都市裡真的有鳳頭蒼鷹定居。2013年,臺灣猛禽研究會在林務局經費補助下,在臺北都會地區展開觀察,尋找鳳頭蒼鷹巢位架設攝影機,研究這些新鄰居在都市叢林中如何安身立命、遇到什麼挑戰。

鳳頭蒼鷹在城市築巢,大約三、四層樓高

導演王喆宣將6年來的影片集結成24分鐘精華,今在林務局舉辦首映會,片中鳳頭蒼鷹就生活在車水馬龍的秀朗國小門口大樹,形成「人類爸媽在地上帶小孩,鷹爸媽也在樹上餵小孩」的有趣景觀,盡責鳥爸爸為了飢腸轆轆的孩子,展開銳利腳爪,和松鼠、麻雀搏鬥,鳥媽媽則用巨大羽翼為孩子遮風避雨。

影片穿插生態知識介紹,用動畫模擬「鷹眼」原理,解析為何鳳頭蒼鷹為何視覺敏銳度高出人類兩倍以上,還捕捉到鳳頭蒼鷹跳進水窪洗澡的畫面,原本威武的猛禽瞬間變萌成可愛小動物。

林務局長林華慶觀賞完影片後大讚,《城市遊俠—鳳頭蒼鷹》絕無冷場,親切又生動,跳脫出以往生態紀錄片的框架,這些新鄰居的到來顯示民眾對鳥類比以前更友善,大臺北都會生態也變得更豐富,過去的公園可能只是種園藝型草花、植物,現在逐漸朝向自然化,例如打掃時留下一些落葉讓無脊椎動物和昆蟲有生存的微棲地,高階獵食者隨之而來。

影片其中一個拍攝地點秀朗國小師生也參與首映,會後問答時段發言十分踴躍,從鳳頭蒼鷹晚上在幹麻、吃什麼,到天敵種類、怎麼求偶⋯⋯,流露出對鄰居的關心和好奇。

臺灣猛禽研究會副理事長林思民表示,猛禽研究會這幾年試圖把鳥類生態和人類知識結合,有些保育影片強調野生動物的悲情,「我們希望給予正能量,鳳頭蒼鷹是搬到城市的成功案例,所以當你覺得挫折、工作煩悶,可以抬頭看看山、看看樹,看看在夾縫中活得還不錯的鳳頭蒼鷹。」他也預告,秋天還會發行另一部跟鳳頭蒼鷹有關的影片。

臺灣猛禽研究會集結6年心血,發布24分鐘紀錄片(攝影/林慧貞)

都市棲息地長得比野外好

雖然鳳頭蒼鷹出現振奮人心,但活在都市水泥叢林對存活率是否有影響?影片中林文隆博士發現,臺中市都會區每棵樹都高大,相較之下,太平山郊區可以棲息的樹反而沒那麼多;林思民則表示,還沒發現鳳頭蒼鷹在都市巢位選擇有什麼特性,不過令人意外的是,牠們在城市的繁殖成功率較高,幼鳥成功離巢比例有80%,郊區只有60%,推測可能因鄉下較多蛇會去吃鳥,而且都市鳳頭蒼鷹比鄉下早繁殖40天,5、6月就離巢,鄉下離巢時期正好是颱風季。

臺灣猛禽研究會研究員楊明淵表示,目前在臺北市觀察到的鳳頭蒼鷹有15巢,實際應該有20到25巢,目前尚未發現有幼鳥生病,食物也很充足,最大麻煩就是人類,包括修剪樹木、車禍,都會影響存活率,建議修剪樹木前,觀察一下有無鳳頭蒼鷹蹤影。

楊明淵也呼籲民眾一同來守護鳳頭蒼鷹,「把部分棲息地點公布出來,一方面是因為鳳頭蒼鷹生活在比較高的地方,人類較難以接近,一方面是希望吸引更多人注意,人多就沒機會動手腳。」

鳳頭蒼鷹幼鳥捕捉到一隻溝鼠

通報救傷時要記錄時間、地點

這支紀錄片預計六月發行,等不及的民眾別擔心,今年臺灣猛禽研究會和大安森林公園之友會合作,架設攝影機,24小時直播鳳頭蒼鷹鳥巢,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執行長郭城孟表示,大安森林公園近年致力生態保育,挖了一些生態池,鳳頭蒼鷹出現,表示大安森林公園食物鏈還可以,期許未來可以做到更好。

目前大安森林公園這窩鳥年紀約30天左右,剩兩週就開始學飛。臺灣猛禽研究會提醒,幼鳥學飛摔到地上是正常的,若沒有外傷、看起來活力好,其實不需要人類介入撿拾,可將幼鳥留在原地,若判斷原地危險可移到高處。

臺灣猛禽研究會去年成立猛禽救傷中心,統計從2月到年底,有40隻幼鳥或亞成鳥接受治療,事故原因大多是車禍、撞玻璃,若發現有受傷鳳頭蒼鷹,記得先確定自己人生安全,別為了救鳥自己出意外;為避免被抓傷,可用外套、紙箱反蓋後移到邊邊,通報猛禽研究會或打1999。

猛禽研究會呼籲,記得告訴通報單位撿到的時間、地點,因為有些鳥只是學飛摔下來,若沒講地點就沒辦法讓母子重圓。

若發現鳳頭蒼鷹受傷,可通報臺灣猛禽研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