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81 文章

林試所發表臺灣杉人工造林與應用展,讓「撞到月亮的樹」走入居家

「我們的木業無論人力或者機具,都出現嚴重斷層。」林文智說明,國內木業工人平均年齡幾乎都60歲以上,「前兩年找到一位伐木老闆,都已經85歲了,工班也都6,70歲。」林文智說,工人的技術都是早期日本留下砍伐天然林的技術,並不適用人工林中小徑材的疏伐。林文智強調,開發人工林的集運技術,機具也要換新,培養產業人力,都將是未來串接國產材的產業鏈的重要利器。

【有機之道】陪農民走有機路:上對下關係Out!Green Net的培根素養

「我邀請農民和我一起合作,所以不是我在『幫」他們,而是和他們攜手合作,創造彼此關照的食物生產體系,珍惜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有熱忱朝氣、帶著笑容地做才能夠永續。」

5大措施穩定香蕉價格 鳳梨外銷量比去年增加9%

農委會也建議,農民可透過「蔬果產銷資訊整合查詢平台」了解生產狀況,如每月蕉苗供應數量、批發市場交易行情、國內香蕉預供量、近期與去年同期批發市場交易量價,以及過往消費推估量等資訊,方便農民預測價量,決定是否種植。

打造下一波韓流出口新勢力,韓國積極推動智慧農場產業

其實韓國跟臺灣的經濟發展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早期以農業出口為主,國內經濟起飛後,科技業躍升為產業主流與政府扶植的主角。目前,臺灣農村面臨勞動力老化、天災引發農損遽增等挑戰,韓國政府則以IT技術輔導農業升級的長期計畫,或許值得我們參考。

7月起食品禁用不完全氫化油,業界開發完全氫化油接軌

「這是一個全球化的趨勢,先進國家也在做,我們東西如果要外銷,也會受到規定。」林旭陽補充,臺灣這波規定與國際趨勢同步,食品業者配合調整,不僅符合國內法規,自家產品外銷時,也更能與國際市場接軌。

防治荔枝椿象,幫樹打針「行」不行?

若真的沒辦法必須使用藥劑,林試所過去幾年也辦理約10場樹木打針的相關講習課程,教導一些人使用,也有將相關注射樹木技術轉移至三、四間廠商,吳孟玲表示,樹木打針需專業技術,且農藥使用需有專業知識,若有相關需求可直接洽詢林試所。

農藥販售業爭取當植醫,防檢局擬推動在職專班提供進修管道

只不過受限目前考選部規定,未來農藥販售業者若有意考取植醫,還是得花時間到學校進修。陳宏柏說,這幾年考選部已更改規範,逐步汰換掉業界資歷換考照資格的方式,雖然考試權是憲法保障、人人平等,但要考照仍需具有一定的學理基礎,未來待《植醫法》立法通過後,農委會和學校計畫開設在職專班,供業界進修,接軌成為植物醫師。

探索潮汐間的富饒,美麗的潮間帶生態系

然而,潮間帶仍然面臨著過多遊客的壓力,包括人手一網去撈捕及採集海洋生物。殊不知遊客的大腳對海洋生物而言,就有如酷斯拉的大腳一般。更令人遺憾的是,某大電視台的節目先前還在鼓勵大家夜間到綠島的潮池去抓尉科的魚類(卻說成是彈塗魚),再油炸料理當作宵夜來吃,更形容口感清脆,非常離譜。然而,此一事例倒也足以說明我們的海洋保育觀念非常落後,教育宣導更是有待加強。

喝了不怕睡不著!GABA烏龍茶有助消除神經緊張

茶改場指出,GABA烏龍茶熱泡、冷泡皆宜,熱泡帶有烏龍茶果香,冷泡則有胺基酸的甘甜,各具特色,目前相關產品產製技術已成熟,歡迎對產品配方或生產技術有興趣的農友、業者,洽詢茶改場製茶技術課。

灌區水情不穩,節水栽培緩解休耕衝擊

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處灌溉管理科技正鄭友誠提醒,農業用水和一般工業、民生用水不同,可以直接回歸利用,在談論農業精準給水的同時,必須考量到給水量若正好等於作物需水量,地下水補注量是否足夠、農用排水稀釋工業廢水的功能是否消失。在水情吃緊時,農業用水固然須有應變措施,共體時艱,但不能視為常態,而是必須考慮農業用水的三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