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75 文章

【飽讀好書】《走一條藜家不遠的路》

再次投入農業,魯瓦的心態和策略都與過去不同了。在部落多數人不看好的情況下,他先是租來一甲地嘗試種植,第一年因為經驗不足,紅藜田受焚風吹拂,收成時便慘不忍睹。但他很沉得住氣,投入更多心力,甚至終止其他工作專心栽種,第二年收成順利了,他不因此而滿足,繼續實驗各種栽種方式。

【青出於農】百大青農吳鎮宇X羅伊秀:兩人同行,勝過單打獨鬥

從小番茄、洋桔梗、美濃瓜,再種到技術門檻更高、但單價亦高的洋香瓜,吳鎮宇表示,這是臺灣市場太小之下的不得不然。單憑自己一人能力很有限,如同他身邊的羅伊秀所說:「有時候做事就是要兩人才會快、才好做!」兩人要並肩同行,趁著還有體力時,多加學習與提高技術,慢慢朝著週年僅生產單一作物的目標前進。

國內技職院校第一所,「屏東科技大學」成為2018國際里山倡議新夥伴

針對於社區營造、鄉村振興、地方創生,屏科大跨領域進行研發,透過傳統文化結合現代科技,同樣符合里山倡議所強調的永續經營、保存保育、在地資源共享共生等中心思想。屏科大也表示,加入IPSI不僅可作為國際交流之台灣里山範例,吸收各國相關研究成果和實務經驗外,並有助國際瞭解台灣熱帶農林業鄉村地景保育和社區營造的進展。放眼未來,也將繼續投入國際里山里海的環境保護行列,共同為生物多樣性與全人類的福祉努力。

防治荔枝椿象,除了噴藥與平腹小蜂,黑殭菌也將上場!

「荔枝椿象還是得採取綜合性防治,」謝奉家表示,荔枝椿象並非絕症,過去因為開花期施用農藥會傷害蜜蜂,因此今年才會運用平腹小蜂替代。未來若能開發有效的生物製劑,進行綜合性防治策略,將有助於達到農藥減量。

林試所發表臺灣杉人工造林與應用展,讓「撞到月亮的樹」走入居家

「我們的木業無論人力或者機具,都出現嚴重斷層。」林文智說明,國內木業工人平均年齡幾乎都60歲以上,「前兩年找到一位伐木老闆,都已經85歲了,工班也都6,70歲。」林文智說,工人的技術都是早期日本留下砍伐天然林的技術,並不適用人工林中小徑材的疏伐。林文智強調,開發人工林的集運技術,機具也要換新,培養產業人力,都將是未來串接國產材的產業鏈的重要利器。

【有機之道】陪農民走有機路:上對下關係Out!Green Net的培根素養

「我邀請農民和我一起合作,所以不是我在『幫」他們,而是和他們攜手合作,創造彼此關照的食物生產體系,珍惜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有熱忱朝氣、帶著笑容地做才能夠永續。」

5大措施穩定香蕉價格 鳳梨外銷量比去年增加9%

農委會也建議,農民可透過「蔬果產銷資訊整合查詢平台」了解生產狀況,如每月蕉苗供應數量、批發市場交易行情、國內香蕉預供量、近期與去年同期批發市場交易量價,以及過往消費推估量等資訊,方便農民預測價量,決定是否種植。

打造下一波韓流出口新勢力,韓國積極推動智慧農場產業

其實韓國跟臺灣的經濟發展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早期以農業出口為主,國內經濟起飛後,科技業躍升為產業主流與政府扶植的主角。目前,臺灣農村面臨勞動力老化、天災引發農損遽增等挑戰,韓國政府則以IT技術輔導農業升級的長期計畫,或許值得我們參考。

7月起食品禁用不完全氫化油,業界開發完全氫化油接軌

「這是一個全球化的趨勢,先進國家也在做,我們東西如果要外銷,也會受到規定。」林旭陽補充,臺灣這波規定與國際趨勢同步,食品業者配合調整,不僅符合國內法規,自家產品外銷時,也更能與國際市場接軌。

防治荔枝椿象,幫樹打針「行」不行?

若真的沒辦法必須使用藥劑,林試所過去幾年也辦理約10場樹木打針的相關講習課程,教導一些人使用,也有將相關注射樹木技術轉移至三、四間廠商,吳孟玲表示,樹木打針需專業技術,且農藥使用需有專業知識,若有相關需求可直接洽詢林試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