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75 文章

印度爆發人畜傳染病立百病毒累積11死,國內暫無威脅仍須注意防治

防檢局已發文給國內的養豬業者,呼籲業者及場內工作人員,勿至疫區國家畜牧場參觀訪問或接觸動物,若從疫區返國,至少應觀察1週再進入畜舍。並且確切落實場內外清潔消毒工作,並觀察紀錄場內動物健康情形,如有出現異常症狀,應立即通報所在地動物防疫機關協助處理,確保國內人畜的健康安全。

窄胸天牛進入成蟲期,花蓮場祭出3妙招防治文旦殺手

挑選平整無裂縫的的木板,斜靠於樹幹基部,利用木板重疊製造縫隙來吸引雌蟲產卵。擺設後每周巡視、移除卵粒,持續至羽化期結束。

【飽讀好書】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

2001年客家委員會成立,次年,客委會為推廣客家文化,結合旅遊及賞花活動,創辦了客家桐花季,是台灣瘋迷五月雪之濫觴。

歡慶13週年慶,全國農業金庫盼整合平臺、立足國際,開創農業金融雙贏局面

不僅如此,全國農業金庫的業務推展更放眼國際,2015年獲准設立國外部,不但提供貿易融資服務,也透過外匯業務,協助農漁產品順利行銷全球。未來全國農業金庫更以加速設立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為目標,擴大與國際金融鏈結,提供客戶更為全方位的金融服務,開創金融與農業雙贏。

賞鷹不必去野外,「城市遊俠」帶你與鳳頭蒼鷹做朋友

猛禽研究會呼籲,記得告訴通報單位撿到的時間、地點,因為有些鳥只是學飛摔下來,若沒講地點就沒辦法讓母子重圓。

「藜」想價格必須有理想品質,農民與農企如何不離不棄?

身為農企業主,鄭世政說,每年和農民談契作時,他們都會精算預估需求量,這當中若有農民想多種,都得事前告知可能會面臨無人可收的窘境,讓農民了解未來恐面臨的風險,畢竟陪伴農民要以長線為主,才能逐步建立出夥伴關係,讓產銷的關係更加健全。

印度維達巴以滴灌抗旱,轉型有效水管理示範區,翻轉旱地命運

瓦魯德農民在乾旱導致龐大經濟壓力之下,仍齊心共同面對環境問題,加上政府政策支持,成功打造了一套適合的灌溉模式,不但解決旱季危機,更形成永續農業的基底,值得臺灣借鏡。

黑心蘿蔔out!臺中場研發耐熱白蘿蔔品種

林學詩說,「臺中秈197」產量不輸「臺中秈17號」,而且容易栽培、加工特性好,做成純米加工品易消化,適合胃不好的人,目前已經技轉給廠商,種植面積約25公頃,希望未來擴大量產,結合新品種白蘿蔔,讓消費者吃到純本土蘿蔔糕。

打造冷凍方舟、建立雲端百科,期望保留臺灣5萬9千多種生物資料

林務局強調,臺灣社會對物種知識的潛在使用需求,其實遠比想像中更為多元,未來會繼續在基礎成果上延伸擴展,也鼓勵學術界人員、公民科學家或社會大眾能踴躍參與,充實資料庫,希望能保存臺灣所有野生物種的遺傳物質、建置生命條碼系統、建立每個物種資料頁面及物種照片,提供未來研究、教育、保育、復育及永續利用的重要材料。

鼓勵農企業、合作社聘用植物醫師,防檢局推出三年補助計畫,首年最高50萬元

防檢局表示,這項計畫規範看似複雜,其實只要洽詢地方農改場或植醫系所的資深專家協助就很容易上手,若有相關問題也歡迎農民直接撥打02-23431496,向防檢局的植物防疫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