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讀好書】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

內容提供/ 麥浩斯 文/ 胖胖樹(王瑞閔)

在臺灣島上,存在著一群熱帶雨林植物,昔日跟著我們的祖先或殖民者陸續來到臺灣。從最早的原住民、荷蘭人、華南移民、宣教士、日本人、泰緬孤軍、緬甸華僑,乃至新住民。許多樹木在這塊土地上發芽、扎根,站立將近一個世紀。曾經輝煌於歷史舞臺,牽動著臺灣的經濟、醫療、貿易命脈。作者走遍臺灣各地,繁殖並栽培,保存這些珍稀的熱帶資源,拍照、繪圖,記錄下它們的珍貴面容,並在尋找過程中抽絲剝繭,解讀藏在它們身上鮮為人知的文化意義。

五月雪油桐花在秋冬開?正常現象別驚嚇

如果常留意身邊的植物,或許會發現,油桐花在秋天又開了。

花量不多,沒有滿樹的白,地上倒還是有落花兩三點。可是奇怪,油桐花不是5月雪嗎?怎麼會9月開花?多數人第一直覺反應:「氣候異常啊!連花期都亂了。」這幾年還會有不明就裡的記者繪聲繪影報導「氣候亂象」。可是真的是如此嗎?非也!其實油桐花本來就是一年開兩次。

開花的廣東油桐。

二十多年前我就注意到很多花一年都開兩次。當時夏天還不那麼熱,全球氣候變遷的討論還僅限於學術圈。臺灣初成立環保署,連垃圾分類都剛起步,更不流行賞油桐花的行程。

如果問問老一輩的農人,多數會告訴你:花本來一年就是開兩次。不是只有油桐花如此,藍花楹、流蘇、黑板樹,很多景觀植物皆是如此。因為影響植物開花的不是氣候,而是最簡單的日照時間長短。在溫帶國家,植物在春天開花,秋天結果。9月後樹葉也開始慢慢變黃,因為很快地氣溫就要不斷往下掉,需準備度冬。

但是臺灣位於亞熱帶,除了寒流來襲,其他時候氣候溫暖,適合植物生長,植物並不一定需要落葉度冬。秋天跟春天是一年最舒服的兩個季節,不會過於炎熱或寒冷,日照時間充足,不會過長或過短,於是亞熱帶植物就出現一年花開兩次,秋日花果並存的現象。

油桐是外來種工業用樹!因製油、塗料用途引進臺灣

再說回油桐花吧!臺灣過去並沒有油桐花,更沒有桐花節。油桐花的引進、推廣、廢棄於山林,有其歷史淵源。油桐屬植物在較舊的圖鑑上列有5種,分別是最常見的廣東油桐、光果油桐、日本油桐、石栗以及菲律賓油桐。儘管有些學者認為應該細分成三個屬,但這幾種植物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種子可以榨「桐油」。

桐油有毒,不能食用。在化工還不發達的年代,防水性佳的桐油被用來製作塗料,塗在木製品上作為保護之用,也塗在船的外殼與油紙傘上防水。而油桐樹的木材軟,容易加工,是火柴棒、木屐、木製樂器的原料。油桐類的植物雖然不是臺灣原生種,但是由於它的諸多用途與民生息息相關,明清時期來自華南地區的先民便引進了廣東油桐、光果油桐及日本油桐。1915年圖南產業株式會社復又引進廣東油桐與光果油桐。石栗是1903年首次輸入。菲律賓油桐則是1935年引進。

最初油桐在臺灣栽培不多。1915年,日本政府積極推廣,由三菱製紙公司自中國運進大量的廣東油桐與光果油桐樹苗,臺灣才開始大面積栽培,供軍事及工業使用。

二次大戰期間,國際桐油價格飆升,讓臺灣的油桐栽培面積快速增加。戰後,桐油需求減少,化學工業開始發展,桐油逐漸被取代,油桐林也逐漸荒廢。1977年,政府實施山地保留地加速造林政策,油桐是當時被選定的樹種。這是油桐第二次被政府推廣栽植。

後來有段時間,日本家具市場需要梧桐木製作抽屜,臺灣便一窩蜂種植梧桐。可是梧桐感染了簇葉病,加上梧桐生長速度較慢,不肖業者便以油桐濫竽充數,謊稱是梧桐來外銷。一開始日本沒發現,仍舊高價收購。此舉刺激更多人加入油桐栽培行列。後來日本覺得不對勁,派人來臺考察,發現臺灣以油桐魚目混珠。日本不再向臺灣購買梧桐木,臺灣自此斷了這條貿易之路。油桐被棄置於臺灣山林,任其蔓延。

2001年客家委員會成立,次年,客委會為推廣客家文化,結合旅遊及賞花活動,創辦了客家桐花季,是臺灣瘋迷五月雪之濫觴。

油桐的景觀價值在客委會推廣「桐花季」觀光下才受到重視。(圖片來源/Heresy@flickr CC BY-NC-ND 2.0)


※本文摘自麥浩斯《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漂洋來台的雨林植物,如何扎根台灣,建構你我的歷史文明、生活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