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體驗,幸福實現」農會推出農業體驗活動,邀民眾作夥來參加!

內容提供/ 中華民國農會 製圖/ 陳思妤

「來這裡體驗,我會讓大家呷西瓜呷到飽!」擁有50年西瓜種植經驗的「西瓜達人」許得水站在西瓜田中,笑呵呵地抱起一顆大西瓜豪邁地說。這是他首次開放自家位於雲林縣麥寮鄉的西瓜田,讓民眾踏進田中認識西瓜、親手採西瓜,為的是配合中華民國農會與麥寮鄉農會規劃的食農教育體驗活動。今年暑假,中華民國農會結合35家農會並整合在地人、文、地、產、景等資源,共同推出「食農體驗,幸福實現」107年食農體驗經典路線活動的43條路線的活動之一。

35家農會暑假推出43條食農體驗路線

43條路線中,北部縣市農會推出的路線有3條,中部縣市農會推出的路線有23條,南部縣市農會推出10條路線,東部縣市農會則推出7條路線,經由中華民國農會的資訊彙整與整合性行銷,讓全國民眾便捷地掌握在地農村特色及當令農產。

參與本次活動的35家農會,結合當地經驗豐富的農民,帶民眾體驗農村生活與農事生產過程,要讓民眾更加親近農村、農民與農作物。中華民國農會總幹事張永成表示,期待透過這些食農體驗活動,讓參與民眾體驗「吃在當地、吃在當季」的樂趣,接受「地產地消」觀念,不僅有助於食農教育,更進一步支持國產農產品。

達人帶路導覽在地「人、文、地、產、景」

43條體驗路線活動內容類型相當多元,舉例而言,位於濁水溪流域的雲林縣麥寮鄉,因沙質土壤適合栽種西瓜,成為國內西瓜重要產地之一,卻鮮有人知道麥寮盛產西瓜。麥寮鄉農會四健指導員林秀蓮與農事指導員林峯全表示,約莫30、40年前,麥寮西瓜除了供應國內市場外,也大量外銷香港,但因為從農人口老化等因素,漸漸發展為栽種多元作物。因此,中華民國農會與麥寮鄉農會共同設計的食農教育路線以「進擊的瓜田:麥寮羊樂多」為主題,設定活動參加對象為國小3年級至國中3年級之兒童、青少年,第一站就帶民眾認識麥寮西瓜。

70歲的西瓜達人許得水(左)種西瓜已有50年經驗,期待將西瓜栽培經驗分享給下一代。(攝影/林佑徽)

活動規劃上午先帶民眾到「西瓜達人」許得水的西瓜田,認識西瓜生長環境與種植技巧,也讓小朋友體驗親手採收西瓜,採收的西瓜將成為中午DIY料理的食材,並且跟楊厝社區午餐共食的阿公阿嬤一起分享。下午則在楊厝社區發展協會理事蔡景木的導覽下,尋找點綴在社區中的40隻陶羊蹤影,走讀社區中的歷史人文典故。最後壓軸的是造訪養羊達人楊明同的牧場了解羊隻習性,更可以餵羊,跟大小羊兒近距離接觸。

70歲的許得水說,種西瓜種了這麼多年,還是第一次化身導覽老師。他打算分享西瓜的生長特性、種植過程與如何挑選好吃西瓜等知識,歡迎大家盡量吃現採的西瓜!被問到為何支持體驗活動?「讓下一代親身體驗農事,未來才會有興趣投入農業,」許得水大聲地說。

楊厝社區內共有40隻圖案有別的彩繪陶羊,由在地居民親手創作。(攝影/林佑徽)

現採現做,體驗從產地到餐桌的好滋味

同樣在雲林縣,在舊稱「他里霧」的斗南鎮,中華民國農會與斗南鎮農會攜手合辦的「他里霧”絲”房秘境探索」路線,帶領民眾體驗的又是另一番農村風情。

上午跟隨「絲瓜達人」沈儒賜來到絲瓜園中,了解絲瓜的栽培方式,還可以親手採摘成熟絲瓜,之後DIY絲瓜料理,實現「從產地到餐桌」精神。

斗南鎮農會農事指導員張宗義指出,絲瓜對斗南鎮來說是很重要的農作物和產業,當地200多公頃農業經營專區中就有100多公頃種植絲瓜,42名產銷班員1年可創造近7,000萬產值。在這裡,由農會推動共同防治、人工割草不使用除草劑,實施減農藥、減肥料栽培,並和養蜂農民異業結合,租用蜂箱進行蜜蜂授粉,以提升斗南絲瓜的產量與品質。

大東國小學童開心地在沈儒賜的絲瓜園中體驗採收絲瓜樂趣。(攝影/林佑徽)

午後,一行人深入斗南田園的鄉間小徑中,造訪不為人知的秘境「無量有情安樂住農場」,這裡約莫2甲地,住了6戶人家,其中1戶利用所在地地底下的土壤,結合稻草、木頭,親手搭建起一座座土屋。土屋主人張文瑲與楊玲琴將帶領民眾一探土屋建築以及其中的動植物生態。張文瑲的土窯又以手作窯烤麵包聞名,配合這次食農教育體驗活動,將讓參加者現採農場內的有機作物,創作自己的手工窯烤披薩。

斗南鎮農會四健指導員林芷余透露,過去連鎖火鍋品牌石二鍋也曾委託農會辦理親子食農教育,讓客戶了解石二鍋所使用的食材從何而來,這次配合中華民國農會辦理107年食農體驗經典路線活動,將讓民眾有機會一探斗南的農村特色景點。

無量有情安樂住農場環境自然清幽,女主人楊玲琴(左)經常在這裡與來訪友人品茗。(攝影/林佑徽)

以中小學生及親子為主,從小紮根食農教育理念

事實上,為了落實食農教育精神,避免淪為「放煙火性質」的活動,中華民國農會特別在3月底舉辦「食農體驗經典路線整合行銷」工作坊,邀請各提案農會參加,安排專業講師講解食農教育內涵和活動設計要領,協助提案農會優化提案行程與內容設計。

中華民國農會推廣部青年指導課課長李佩育指出,各地農會設計的活動,目標對象多針對國小、國中生、以及親子,希望食農教育的理念能從小紮根。她轉述工作坊老師分享,過去曾經在某個梨子果園舉辦採果活動,小朋友們採梨子採到一半,突然跑到另一邊,原來是發現母雞剛下完蛋,小朋友拿著剛出生的雞蛋驚呼「怎麼是熱的!」在小朋友觀念中,雞蛋平時都放在冰箱,應該是冰冷的。

李佩育說,在大人們眼中「沒有什麼」的常識,對小朋友來說卻是「很有什麼」的新發現,這就是食農教育的意義。

屏東縣恆春鎮龍水里近年推動有機米耕作,農會規劃下田割稻行程,讓民眾體驗收割稻米的喜悅,做中學、學中做,以達到食農教育的理念與意義。(圖片提供/屏東縣恆春鎮農會)

避免走馬看花,農會帶民眾深入農村與在地文化

雖然近年來辦理食農教育活動的單位相當多,由農會辦理的食農教育活動最大的特色和優勢是「掌握在地農業與人文完整樣貌」。因為農會長期服務農民與深入農村,對在地農業和人文歷史典故更加熟悉。本次活動特別請各地農會盤點在地「人、文、地、產、景」,挖掘出各領域農業達人、文史工作者、社區耆老、產銷班、私房景點等資源,融入活動中,相較於其他機構辦理針對單一農場或場域的活動,農會辦理的食農教育體驗則更全面、更能與在地深度連結。

也因此,中華民國農會推廣部主任巫姿瑩對這次「食農體驗經典路線整合行銷」活動有相當大的期許。她期待透過各農會精心規劃的活動流程,讓參加者真正了解農業,而不只是走馬看花。同時,希望不論農民或參加民眾都能慢慢建立「使用者付費」觀念,明白農會是人民團體,為民服務之餘也需要有基本經費才得以運作,支持付費參加活動的必要性。

楊厝社區推動長者與麥寮國小楊厝分班學童午餐共食,形成溫馨用餐畫面。(攝影/林佑徽)

巫姿瑩說,此次活動可視為行銷推廣策略一環,農會為農民帶來的是潛在消費者而不是額外負擔,希望透過中華民國農會協助優化行程、整合行銷,提升活動品質,建立起農會食農教育活動的好口碑。

相關資訊

「食農體驗經典路線」活動內容詳情,可上中華民國農會網站:http://www.farmer.org.tw/news.aspx?id=1499,活動手冊將於5月中下旬陸續於部份火車站供民眾索取。

 

延伸閱讀

中華民國農會辦理「食農體驗活動」,總幹事張永成:引領民眾「吃當地、吃當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