滷肉飯
豐年雜誌
農業永續發展的未來,從餐桌開始 推動全民食農教育實現「零飢餓」

「呷飽未?」這句你我常聽到的問候語,可說是臺式“How are you?”
在物質不豐的年代,能「吃飽」就是每個人生活的期望。
不僅僅是一餐,食物是生存的關鍵,飢餓仍是世界上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新聞
《食農教育法》立院三讀通過 鼓勵地產地消 政府學校優先採用在地食材

立法院今(19)日在朝野高度共識下三讀通過《食農教育法》,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依法將成立食農教育推動會,整合各部會、學者專家及民間團體等共同推動食農教育,政府、公營事業、行政法人、學校、幼兒園、政府捐助財團法人應優先使用國產食材明文入法,減少食物浪費、增進健康飲食、使國民免於飢餓,均訂定為政府義務。

新聞
《食農教育法》草案初審通過 將帶動在地農產品消費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今(29)日初審通過「食農教育法草案」,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專法要求政府致力提供國民價格穩定、安全、營養且足夠的糧食,並具體要求政府機關、學校等優先採用在地生產農產品,「需求帶動供給」,三章一Q可溯源的在地食材未來將大幅成長。

農業經營
不只是活動體驗 食農教育是農業結構轉型的重要助力

每當食安議題浮上媒體版面,食農教育往往是大家思索如何解決問題的一個可能。
而在許多農食研究(Agro-Food Studies)的討論中,食農教育日益受到重視的其中一個原因,便是現代社會人們對於食物,以及「從產地到餐桌」的疏離與陌生。

新聞
從日本農協推動「本土品牌」銷售 揭日本農產直銷大策略(中)

宮城生協從1970年代便開始積極和一些有理念的農協(如綠野農協)在宮城縣內以「本地生產、本地消費」(LPLC)為目標,協力發展農產品的直銷事業。本文的案例研究側重於消費合作社如何透過LPLC的推動,振興農產品直銷和區域內資源的流通。

新聞
胡忠一:發展地產地消更需要市場導向,教農民種「賣得掉的農產品」

「地產地消」概念近幾年從日本紅到臺灣,從字面上來看,這 4個字可以解釋成在生產地消費,不過,到底所謂的生產地是指哪裡?臺北農地少就無法地產地消嗎?地產地消除了改變消費習慣,產地有哪些影響?放大來看,自由貿易席捲全球,對於農地零碎、生產成本高的臺灣,地產地消有什麼樣的意義?

新聞
胡忠一:因應貿易全球化,日本如何以地產地消作為農業振興的策略?

行政院(12)日宣布內閣改組名單,農委會農糧署署長將由原農委會主任秘書胡忠一接任。胡忠一曾到日本東京大學攻讀博士,研究日本農協(JA)、地產地消、農業政策等。其中,他對於農產品的地產地消,研究著墨甚深。他從20世紀末全球經濟變化切入,再以鄰國日本為案例,說明地產地消並非只是「直接跟農夫買」的個人行動,而是改造整體農村產銷體系,擺脫過往「多量少樣」、運銷到批發市場的銷售方式。

新聞
「食農體驗,幸福實現」農會推出農業體驗活動,邀民眾作夥來參加!

「來這裡體驗,我會讓大家呷西瓜呷到飽!」擁有50年西瓜種植經驗的「西瓜達人」許得水站在西瓜田中,笑呵呵地抱起一顆大西瓜豪邁地說。這是他首次開放自家位於雲林縣麥寮鄉的西瓜田,讓民眾踏進田中認識西瓜、親手採西瓜,為的是配合中華民國農會與麥寮鄉農會規劃的食農教育體驗活動。今年暑假,中華民國農會結合35家農會並整合在地人、文、地、產、景等資源,共同推出「食農體驗,幸福實現」107年食農體驗經典路線活動的43條路線的活動之一。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話有機】郭華仁:讓消費者帶動有機農業

聯合國系統近年來認為工業化農業與全球化糧食運銷系統無法永續經營,一再呼籲農業需要典範轉移,強調生態「有機小農」以及「地產地消」的農業。這個浩大的工程囊括了所有的人,第一是食物的生產者、第二是運銷者、第三是消費者。

新聞
【地產地消】之六:高速公路買菜去,日本「道之驛」發展

「地產地消」概念近幾年從日本紅到臺灣,從字面上來看,這4個字可以解釋成在生產地消費,不過,到底所謂的生產地是指哪裡?臺北農地少就無法地產地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