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農業科技研究院院長李文權(左)闢建「希望農場」,培育青年農民發展六級化農業。青農劉錦達(右)說,他透過李文權找到土地,「更重要是找到人情」。
豐年雜誌
前農科院長李文權領青年做農 建六級產業獲利模式;小原野共玩農場劉錦達:「農業沒有想像那麼難」

居新竹近40年,人稱「李博」的前農業科技研究院院長李文權自院長卸職後,前年起在新竹市香山區租地闢建「希望農場」,親身務農,以露天的、友善環境耕作方式栽培草莓、水果玉米等作物。李文權並以希望農場作為示範場域,培育青年農民發展六級化產業的新農業,例如草莓,因常見農藥殘留問題,不用化學農藥及肥料的有機友善栽培草莓,產量可能比較少、需要更好的栽培技術,卻更加適合觀光體驗服務,不必大面積栽培便可增加收入。

鳳梨光憑外觀並不容易判斷風味,這是老欉區的鳳梨。
豐年雜誌
一方風土一方滋味 不同土質種出不一樣的鳳梨味:田區觀察與田間踩草保溼經驗談

青農老斌以無農藥、無肥料雙無栽培土鳳梨約9年,並自2022年4月開始進行鳳梨田踩草的試驗,也就是不割草,而是將雜草踩壓至不影響鳳梨植株生長的狀態;經過一年多踩草試驗,他發現田間保水能力變好,然而在降雨較多的情況下卻對鳳梨風味造成影響,同時新、舊兩塊田區的土質與收成,也能比較出明顯的差異。

新聞
歷經八年亞洲首座有機農業研究中心揭牌 農業部允明年預算倍增 陳吉仲到場祝賀

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全國首座「有機農業研究中心」今(1)日揭牌,也是亞洲首座專責有機農業研究機構,未來將補足有機栽培技術研究缺口。截至去年底,全國有機驗證及友善耕作面積已逾1.9萬公頃,農業部已訂定2040年農業淨零碳排目標,有機友善耕作面積目標也將擴增至4萬公頃。

「陳阿公」(右)陳榮昌是深溝率先從事友善耕作的老農,也曾長期擔任水利小組長、擔任三官宮主委為地方服務,為青農學習農事、融入深溝都給予極大幫助;吳佳玲(左)是最早進入深溝耕作的女青農,成立「有田有米」品牌,離開深溝後持續務農,並請阿公契作稻米。
新聞
【農業相對論】給新手青農的種田36問 (上):如何待在農村?土地事與人情事

「穀東俱樂部」創辦人賴青松定居深溝後,「台灣農村陣線」出身的吳佳玲,是第二批進入深溝耕作的青農。十年多前她向陳榮昌阿公租田地、租房子,不到兩年時間,租田面積從兩分地一下擴張到幾近四甲,進而成立品牌。深溝青農友善耕作的領袖陳榮昌,與最早踏進深溝的女青農吳佳玲,跨世代的兩位農民對談,來自現場第一手說法。

陳榮昌高齡83歲仍熱心幫忙地方事務,說起農事猶如博士般侃侃而談。(攝影/王志元)
新聞
【農業相對論】人物:友善耕作青農們的精神導師──深溝老農陳榮昌

現年82歲的陳榮昌阿公身體硬朗,天天下田比許多年輕人還健康,他自豪「沒閒破病」。這幾年COVID-19疫情衝擊對國人健康、生活衝擊甚大,但陳阿公說,他按期注射疫苗,「都在田中央,也沒跟其他人做伙。」至今不曾染疫。陳阿公是深溝村信仰中心「三官宮」的籌建者,去年「回鍋」擔任主委,募款、承擔土地買賣事宜。

溪州尚水友善農產
封面故事
青銀攜手共創新氣象 從友善耕作萌芽的跨世代情誼

黃燦燦的油菜花田,冒出了幾個小人影,伴隨著歌聲從遠方緩緩走來。「尚水是從生態復育起家的。以平原來說,溼地保育的方式就是水田,所以我們把尚水米的水田跟溼地保育扣合在一起,以友善耕作來復育土地。這也是把採訪地點安排在『純園』的用意。」溪州尚水友善農產(簡稱尚水)創辦人之一巫宛萍,邊說邊向小朋友打招呼。由於碩士時期攻讀社區營造,巫宛萍參加了彰化縣溪州鄉第一屆文化季,沒想到就此愛上溪州的人文風景。

新聞
博物館有機趴,大小朋友野餐趣──南區分署有機農業社區推廣成果發表會

11月13日這一天,冬陽和煦。走近臺南奇美博物館,除了樂音悠揚,還傳來陣陣歡笑聲,原來農糧署南區分署在館外草坪舉辦親子野餐活動,大人小孩在草地上玩闖關、搶問答,透過遊戲,發現有機及友善農業就在我們的生活周邊,一點也不遠。

新聞
全國首支有機栽培水稻品種 「桃園6號」抗稻熱病、產量穩定

農委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耗時11年育成全國首支專為有機栽培選育的水稻品種「桃園6號」,此品種水稻對稻熱病具有中等以上抗性,不易發生病蟲害,一期作產量每公頃5.7公噸、二期作5.4公噸,產量相當穩定。

新聞
有機友善耕作破1.65萬公頃 光這個合作社就貢獻近150公頃

農委會自2016年「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即設定2020年國內有機及友善環境耕作面積達1.5萬公頃,往後每年增加10%、1,500公頃的成長目標。今年目標1.65萬公頃已提前達標,截至7月底,國內有機友善耕作面積已達1萬6,571公頃,已占國內農業耕地2.09%。

宜蘭員山深溝村老農陳榮昌是在地友善耕作先行者,他關心土壤健康,透過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方式照顧土壤。(攝影/王志元)
新聞
【護土固碳03】田土曾是後段班 宜蘭深溝惜土老農養出黑厚土

傳統農村敬天愛土,農耕方式中有著友善土壤的智慧。宜蘭深溝土壤貧瘠,早期田土只有掌寬深度,老農陳榮昌把土壤當寶貝,惜土護土,農忙雖不免抱怨:「做友善耕作心情(sim-tsîng)要下誠濟(tsiânn-tsuē,很多)」,但他用永續的農耕方式養土,深知農業要對土壤好,對人才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