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相對論】給新手青農的種田36問 (上):如何待在農村?土地事與人情事

「陳阿公」(右)陳榮昌是深溝率先從事友善耕作的老農,也曾長期擔任水利小組長、擔任三官宮主委為地方服務,為青農學習農事、融入深溝都給予極大幫助;吳佳玲(左)是最早進入深溝耕作的女青農,成立「有田有米」品牌,離開深溝後持續務農,並請阿公契作稻米。

「陳阿公」(右)陳榮昌是深溝率先從事友善耕作的老農,也曾長期擔任水利小組長、擔任三官宮主委為地方服務,為青農學習農事、融入深溝都給予極大幫助;吳佳玲(左)是最早進入深溝耕作的女青農,成立「有田有米」品牌,離開深溝後持續務農,並請阿公契作稻米。

製作/余麗姿 採訪/游昇俯、陳大中
整理/郭正偉 編輯/陳大中

宜蘭員山深溝村,擁有全國最高密度的友善農法小農,其中九成以上自外縣市移居,甚至遠從國境之南屏東而來。身為深溝在地關鍵人物,現年83歲的陳榮昌阿公,二十年前是第一位願意接納友善耕作的在地農民;也帶頭將田地出租給青農、擔保租田,促成深溝友善耕作面積日益擴大,迄今半數農地皆已由青農租田耕種。

「穀東俱樂部」創辦人賴青松定居深溝後,「台灣農村陣線」出身的吳佳玲,是第二批進入深溝耕作的青農。十年多前她向陳阿公租田地、租房子,不到兩年時間,租田面積從兩分地一下擴張到幾近四甲,進而成立品牌。

深溝青農友善耕作的領袖陳榮昌,與最早踏進深溝的女青農吳佳玲,兩人對務農觀念、農事管理有何不同概念與追求,一名農婦又是如何在農村立足?跨世代的兩位農民對談,來自現場第一手說法。36個提問,習得36「技」闖農業。

土地事:提到宜蘭深溝,要先認識……

Q1:深溝這片土地的特色?

吳佳玲:在地人把田地當作兒女般疼惜,特別是這區域的土地,是溪埔地(按:河灘地),以前不是良田,是畸零地,花了很多力氣改良土質,經過農地重劃才變方正的田。雖然現在很悲哀,方正的田賣得很快,但當初是因為花了很多努力改變土壤性質,甚至捐地,才促成農地重劃,田對他們的意義特別不一樣,在他們這一代手中完成土壤改良、農地重劃,因此不管是要賣掉,還是租給一個新的人都會特別謹慎。

大面積、方正的農地適合耕作,但若蓋起農舍遮蔽日照,反而會減損田地生產力,因此老農民會優先以畸零地蓋農舍。(攝影/王志元)
大面積、方正的農地適合耕作,但若一旁蓋起農舍便可能遮蔽日照,減損農田生產力,因此老農民會優先以畸零地蓋農舍。(攝影/王志元)

Q2:宜蘭農地與農舍的發展歷程?

陳榮昌:以前蓋農舍的身分要從事農業、這塊地是你的;後來法令改變,變成新買農地的農民也可以蓋,政策才亂掉了。農民也心惶惶,猶疑是要做自耕農,還是讓人蓋農舍。(按:「法令改變」指89年《農業發展條例》修法,開放未具農民身分者買賣農地,衍生新建農舍未必農用的問題)

農地重劃後,新法令可蓋農舍的農地比例,農民不知道,包商仲介先知道,以前不論好壞地都可蓋農舍,老農民都是挑畸零地,吃水不方便、收成較差的地,或是選靠近竹圍邊難耕作的來蓋。後來法令變兩分半(以上),只要符合規格,新農現買農地就可以現蓋。這就亂了。

兩分半大土地是最適合耕作的,比較大塊,現在鼓勵人家買大型機械耕作,兩分半地就適合大型機械耕作,面積小的土地卻反而限制不能蓋農舍。老農資格可以蓋農舍,其實老農想新建農舍的很少,是外來的人才想蓋豪華農舍,要庭院廣闊,農舍蓋在兩分半地的中間,周圍土地要怎麼耕作?農地無法農用,兩分半地烏有。

Q3:宜蘭農地目前大致現況?

陳榮昌:這條法令錯了,當初修法就應該讓農民知道,老農才能阻止,兩分半毋通,兩分半好耕作、好收穫的農地不能蓋農舍,要蓋從畸零地先蓋,不可以在田中央就蓋。但當時並不知道,是到仲介打電話要買地,說賣地價格提高很多,才知道了(按:糟糕了)。現在政府才後悔,想控制不要惡化下去,用務農、年齡限制,雖然比較少(買農地起農舍),但土地已經被打亂了,宜蘭農地面貌也改變了。

緊鄰農田的土地蓋起新屋,改變了農村的生活。(攝影/劉禹良)
緊鄰農田的土地變成工地、蓋起新屋,農地政策及法規的變化,直接改變了農村的生活與景觀。(攝影/王志元)

Q4:青農進駐深溝的機緣?

吳佳玲:2004年成立「穀東俱樂部」的創辦人賴青松,是第一批到深溝耕作的青農,透過青松大哥牽成,我成為第二批。2012年因為農陣蔡培慧老師介紹,青松大哥認為農陣年輕人對農村有心,會上街頭抗議,怎麼不來種田?一來一往促成「宜蘭小田田計畫」,五、六個朋友都在臺北讀書,每周北宜往返種田,當時種兩分地(按:取名小田田)。因為這樣來到宜蘭,又透過青松大哥認識陳阿公。

Q5:賴青松對深溝的影響?

吳佳玲:賴青松太太是深溝在地人,但老農還是覺得他是外來人;因為這裡從沒有外人進來種田,而且還是不用化肥、除草劑的友善耕作。農民們不贊同,阿公卻第一個舉手贊成,認為年輕人做友善很好,跟他想法不謀而合。陳阿公是第一個願意接納賴青松的在地人,甚至把名下一甲地讓賴青松種。

頭一年全部人都張眼看這外地人在做什麼,看不用農藥、除草劑的栽種會怎樣。也因為結果很不錯,後來才陸續有人願意把地租給他耕作。

Q6:阿公對佳玲進駐深溝的想法?

陳榮昌:以前沒農地重劃,20年前補助休耕一年兩期,重劃後改成一期耕作、一期休耕,補助剩一期。(按:指當時農委會推動「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計畫」,2013、2014年為緩衝期,此前「連續」兩期休耕的農地仍可領取休耕補助;深溝所在的圓山鄉於2014年完成農地重劃,因此在陳阿公的講述中聯繫在一起)

他們第二批青農進來很恰巧,時機真拄好。老農年歲已大的,當補助只剩一期,只求田地有人耕作,找代耕業者來做,甚至不拿租金。那個時間點有比較多可耕地,青松進來時還沒接到,佳玲他們進來才接到。

陳榮昌很歡迎吳佳玲這樣的青農,也認為他們當時進駐深溝的時機相當不錯。(攝影/王志元)

吳佳玲:2014年農委會前主委陳保基將兩期休耕,改成一期耕作、一期休耕,這也是原因之一,當年順勢接了很多田。但四甲實在太多,隔年就減少面積,因為太多了,做不完也做不好。

Q7:租田讓青農耕作,深溝前輩們怎麼想?

陳榮昌:老農想把田租給青農,都會來問我。他們不認識初來乍到的年輕人,人若跑掉田租不知找誰收。目前只發生過租金慢給田主。我們會跟青松討論租金何時給、給地主多少比較適當。

現在租金價格,當時也是由我開口。老農辛勤開墾,年老只想有個加減收入補貼生活費用。以前兩期休耕補助,現在剩一期,休耕撒田菁一甲地4、5萬元,只有湛水的,一分地3600元。讓老農兩期都有收入,不要讓他們覺得以前的功勞全都烏有。老農民年紀大,比較在意錢,容易想東想西,就像租房子,年初整地時就給田租,這樣老農就不會煩惱、比較安心。

陳榮昌是青農與深溝地主間的橋樑。圖為陳榮昌和吳佳玲在深溝的地主阿姆(伯母)合影。(圖片來源/吳佳玲提供)

Q8:青農對深溝農地現況看法?

吳佳玲:我是社發所出身,剛來深溝看很多地蓋房子其實有點憤恨,覺得怎麼可以把良田拿來蓋房子。這幾年我的田旁邊剛好在蓋房子,工地有影響到我的田,《農發條例》修正讓很多人可以買地蓋房子,地價又變高。

Q9:佳玲如何看待深溝耕作現況?

吳佳玲:理論上政府應該做好把關,農地繼續農用,承租給想耕作的年輕人,讓年輕人擁有農地;但顯然沒有,這個過程沒有做好配套措施,以至於農地愈來愈貴,貴的價格是你買地種田袂和,變成蓋房子才划算。我在這耕作這麼久,但不敢有買地的念頭,就是因為袂和,錢可拿去做其他投資。

目前事已至此,地已經蓋成房子沒辧法,農舍的排水汙水系統要管好,剩下的農地倒不知道可以怎麼管理,因為也的確有居住需求。

Q10:對新農舍住民的想法?

吳佳玲:我在居住幾年後,也認識居住在豪華農舍裡的人,知道他只是帶著對農村的美好想像住進來,也會買當地生產的蔬菜稻米,前幾年當他們被攻擊住在豪華農舍其實心裡也很受傷,我現在梳理想法後,認為其實是政府的問題,兩分半利於耕作的田怎麼會開放蓋農舍?

對農村有美好想像的人,他進來農村的途徑,政府給錯了路線,讓他們進來帶著原罪;或是進來發現與想像不同,因為農舍旁邊的田還是會噴藥,插秧收割時會有農機很吵、影響出入,在水田中溼氣重對骨頭不好等,他住進來前並不清楚。

人情事:我耕的田就是我的名片

Q11:阿公對佳玲的印象?

陳榮昌:算是較有緣。我做到哪她就跟到哪幫忙,想知道我做田的方式是怎樣,我看這女孩子有做田的天分、架勢,力頭也夠。願意做田很好,做田辛苦,但運動量很夠,做久了身體自然比別人卡勇,比較有力頭。我看她下田的姿勢,是可以做農村工作的。我看她的屈勢(臺語khut-sì / khut-sè ,架勢、姿勢之意)是古早做田的方式,當時掖秧仔(iā ng-á,播稻種),做秧仔埕(秧床)、秧苗,她都做得來。

來到深溝後,吳佳玲跟在陳榮昌身邊下田,從做中學。(圖片來源/吳佳玲提供)

Q12:佳玲開始耕田的契機?

吳佳玲:一開始跟阿公租田,後來是跟其他地主租。2012年小田田計畫開始隔年,我退租臺北房子搬來宜蘭,演了一齣我是好青年的形象。那時候深溝沒有什麼外地人,我跟阿公租的房子就在廟前面,庄頭的人都在看這個年輕女孩要幹嘛。我常一早六點多就全副武裝到廟口裝水,別人總問「來宜蘭幹嘛」,我就一五一十講,笑說這個過程就像發名片,讓你做的事情代表你這個人,這是在農村實質的名片。

農村會看你做的事情代表你的人。我是做田的,我的田就是我的名片。大家會知道你做某某人的田,騎腳踏車經過就會看一眼。田做得好,就對你留下好印象。2013年下半年我就放消息想租田,也請阿公幫忙注意,隔年很多人敲門說有田要租我,租到快四甲的田。

Q13:佳玲的優點?

陳榮昌:我們有在看,也看她是否有真的要做事業的個性。剛認識時我就覺得她對這個事業很專心重視,做田最辛苦,這麼多行業中做田最辛苦,颳風下雨不能躲在家裡,剛播種四、五天西北雨一直來,要到田裡注意田水灌溉,不能再進水了就要押大排水,她願意投入做田行業,願意吃苦。

吳佳玲在水田中操作播田輪仔(車輪式正條密植器)。播田輪仔也稱作線車,用以在田中畫出適當的秧苗間距,是1950年代引進的農業器材。
吳佳玲在水田中操作播田輪仔(車輪式正條密植器)。播田輪仔也稱作線車、輾仔,用以在田中畫出適當的秧苗間距,是1950年代後引進的農業器材。(圖片來源/吳佳玲提供)
陳榮昌在颱風前的夜晚搶收稻穀。颳風下雨絕對不利於農事施作,但農家除了注意田間狀況,也有不得不做的時候,否則無法保住收成。(圖片來源/陳榮昌提供)
陳榮昌在颱風前的夜晚搶收稻穀。(圖片來源/陳榮昌提供)

Q14:阿公觀察了多久時間?

陳榮昌:不只三個月,兩、三年她都跟在我身邊。我不會覺得煩,這個女孩很專心,又很會問,不會嘴巴閉著靜靜的。種菜、種水稻,她都會問種稻要種幾枝(秧苗)?土壤、土質要怎麼變好?也會問過去是怎麼用農藥的,後來為什麼改做友善耕作?

Q15:農村人際關係要注意什麼?

吳佳玲:以一個外地人來到這裡,要建立跟在地人的關係,看似不重要其實很重要。除了維繫與地主的關係可繼續有田可租,讓地主放心把地交給你──地租盡早給地主、把地顧好──平常也要往來,交租金時,我都會帶上我的商品,米酒、米香,表達我的感謝。

關係愈往來,地主愈不好意思不把地租給你。友善耕作最需要的是持續,田地雜草亂長、只做一兩年就讓地主收回,那不叫做友善耕作。友善耕作除了對田地友善,也要對人友善。讓在地人、地主放心把田交待給你,營造良善循環。


【農業相對論】給新手青農的種田36問──談友善耕作、人際關係,時間管理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