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相對論】人物:活力幽默,熱血創造務農新局──有田有米創辦人吳佳玲

吳佳玲坦言從農有許多挑戰,但也因此更需樂觀面對現實。(圖片來源/吳佳玲提供)

吳佳玲坦言從農有許多挑戰,但也因此更需樂觀面對現實。(圖片來源/吳佳玲提供)

「回到深溝都覺得是回娘家。」作為雲林蒜農之女,宜蘭深溝是青農吳佳玲以農為業的起點。近兩年她主力在臺中東勢和先生種植五分地的椪柑,不時回雲林真正的娘家為年邁父母幫農,但對深溝的米仍有放不下的感情。

「這女孩子有做田的天分、架勢,力頭也夠。」陳榮昌阿公回憶吳佳玲當初跟在身邊學習,不知不覺已過十年。再回到深溝和陳阿公對談從農心得,吳佳玲說,「務農其實就是創業。……我是做田的,我的田就是我的名片。」如今她將「名片」交給師父般的陳阿公契作,專心「有田有米」品牌的產品規劃,復振米食文化依舊是她從農以來最關心的議題之一。

吳佳玲和先生黃京國在深溝三官宮前拍攝婚紗照,兩人婚後原想持續在深溝種稻,但生養小孩後感到力不從心,才改以委託契作的模式經營。(圖片來源/吳佳玲提供)

務農不是「欠栽培」,而是更需「栽培」

近年國人食米量每年約45公斤左右且有下探之勢;110年僅剩43公斤,相對麵粉消費量卻突破每年38公斤。吳佳玲認為,這與國人煮食習慣養成不足有關,一般人光是「在家煮飯」就是很高的門檻,養育小孩對飲食營養的顧慮也往往形成壓力;此外,外食餐飲、市面相對便利速食的大量麵製品,也都對「吃米飯」構成競爭;雖然COVID-19疫情初期賣米很順利,「都上網訂購在家自煮,但這不會成為常態。」

如她所言,隨著外送平臺成熟、店家紛紛投入外賣,米食並未在這段期間吃到太多「疫情紅利」。要讓消費者吃更多米,必須有白米飯以外的變化,並進一步降低門檻。米蛋捲、米香是有田有米長銷的點心,而以米穀粉研製的鬆餅粉則是吳佳玲的最新力作,「吃得飽肚子又不脹氣。」無麩質的米食更適合臺灣人體質,吳佳玲推廣自家產品總充滿熱情與愛情,比如以父親名字命名的「海金米酒」,就是她「農婦的浪漫」。

吳佳玲父親吳海金與「海金米酒」;酒標上的「海金」由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提字。(圖片來源/吳佳玲提供)

吳佳玲眼中的父親做飯比媽媽好吃,是觀念開明、包容太太的「農村新好男人」。但她自己投入農業的動機,卻帶有一絲叛逆。日前她回母校世新大學社發所演講,部分內容便是對農村「父權結構」的思考。吳佳玲坦言,「父權是農村不可或缺的結構。」男丁勞動力對農村實在太重要,形成男性主導的社會關係、結構有其不得不然的因素,女農必須努力在許多偏見與差別待遇下,尋找讓自己舒服的縫隙,才有辦法繼續待在農村。

以從農作為創業,不可能僅靠浪漫或叛逆。以前許多人認為從農者是因為「欠栽培」,「金菊(母親)總會說『你冊讀這懸閣轉來作田』!」但如今已是「作農要栽培」的時代,吳佳玲認為要有持續吸收新知識的能力,「要讀書才種田,否則會被時代淘汰。」雖不見得要像她一樣方方面面兼顧社群經營、銷售等;如陳阿公所說,社會產業早已必須「分工合作,各做一部分,比較不用煩惱。」時代變化的確逼人向前適應新局。

這時代從農的人,都是真心熱愛農業

吳佳玲以自家果園為例,他們投入後就碰上2021年被稱作「百年大旱」的乾旱危機,甚至必須每天進果園人工澆水才能養活果樹,對過去的果農來說根本無法想像。「我們很『幸運』,老天給我們機會。」逆境下她正向安慰自己,「讓自己去觀察,建立面對新的天氣的作法。」

(圖片來源/吳佳玲提供)

吳佳玲和黃京國到臺中經營果園,各方面從新學習。(圖片來源/吳佳玲提供)

甚至宜蘭的雨也變了,有一年稻米收穫前出奇少雨,收成後感覺那一批稻米香氣不如以往。宜蘭人形容冬雨「落甲無意無思」沒完沒了,但以往多是綿綿細雨,上個冬天卻是大雨不斷,她的菜農朋友「菜苗種了三、四次才活」。

面對接連而來的逆境,吳佳玲說:「沒有時間讓你嘗試失敗了,你要一次成功。」以活力熱血正面推廣農產、從事農業的同時,她也不懈於思考農業的務實面,想傳達給更多人知道。「我希望以幽默、正面的態度,讓人去認識『真實的』農業,不要情緒勒索。」農業賣悲情的時代已經過去。

她回想當初「海金(父親)說:佮意就去做」,父親的支持給了她下田從農的勇氣,至於對母親每每嫌她「閣轉來作田」的彆扭溫柔,她則在心裡回嘴:「金菊頭家啊!不要再嘴硬了,你找不到像我一樣好用的工人啦!」

「這是最壞的時代,能離開農村的人,都已經離開;也是最好的時代,此時進入農村務農的人,都是真心熱愛農業。」離開起點深溝來到臺中,換一種作物耕作,一切重新開始。回雲林幫農時更感西部農事的節奏飛快,「前幾天還是旱田長著蒜頭,過幾天就蓄滿水準備插秧。」吳佳玲笑稱光看都覺得腰疼,但更讓她感到找回初衷。

(圖片來源/吳佳玲提供)

回到西部農村,與父母相聚、幫農的時光,更讓吳佳玲感到找回從農初衷。(圖片來源/吳佳玲提供)


【農業相對論】給新手青農的種田36問──談友善耕作、人際關係,時間管理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