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識別瓜類病蟲害 「虛擬植物醫生」隨時在線:使用者上傳影像即可識別葉片病徵

瓜類作物健康與否,葉片的狀態可提供很多訊息。(攝影/吳尚鴻)

瓜類作物健康與否,葉片的狀態可提供很多訊息。(攝影/吳尚鴻)

文‧圖╱陳世芳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

臺灣瓜類作物種類繁多,但以傳統的分離法檢驗診斷需時數日以上,現代分子診斷仍需大量人力時間進行前處理與採集,且為破壞性採樣。國立臺灣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感測與光譜分析實驗室」與農業試驗所植物病理組副研究員黃晉興、助理研究員林筑蘋團隊合作,經由作物專業人員協助進行田間影像蒐集及病蟲害判釋,建立瓜類病蟲害影像辨識系統,以快速、免破壞方式診斷病害,並進一步開發「虛擬植物醫生」LINE Bot可供農友使用。

瓜類為臺灣重要經濟產物之一,然而臺灣地處熱帶與亞熱帶之間,氣候高溫多溼,利於多種病蟲害的生長與傳播,導致作物時常受其危害。為維持農產品的產量與品質,病蟲害的判斷與防治成為重要的課題。

建立影像辨識模型辨別病徵 快速、免破壞且要區分病程

病蟲害診斷方面,一般可區分為傳統的分離法與現代的分子診斷技術,通常採用傳統的分離法需耗時2~3天,有時甚至需長達7~14天的時間。雖現代分子診斷技術可於12~24小時之內完成鑑定程序,但樣本的前處理與採集,需要耗費大量人力與時間,且通常為破壞性採樣,有可能需要犧牲植株。

為達成快速診斷作物病害種類及開發非破壞性採樣技術,建立影像辨識系統成為深具發展可能性的方案之一。應用影像辨識及深度學習演算法開發作物相關病蟲害識別服務,可提供自動辨識工具,但許多研究僅針對於背景單純的環境,或僅受單一病害影響植株進行取像及識別開發。因此當應用於田間實務,面對背景複雜的田間場域,及可能發生的複合病害時,其模型預測表現很可能不如預期。

感測與光譜分析實驗室應用深度學習方法,建立以田間實景拍攝,針對瓜類病蟲害影像為基本資料庫的葉表病徵辨識模型。模型可判別類別包含:健康葉片、7種單一異常特徵(炭疽、褐斑、露菌、白粉、病毒、葉蟎及營養缺乏)、10種複合病害(主要由前5項單一異常病害特徵複合產生)。此外,對於炭疽、褐斑、露菌、白粉4種病徵,亦對其深入區分作物受危害之病程階段(早、中、晚期)。

AI影像識別技術相對成熟 擷取細微特徵達成物件偵測

此處所採用的影像識別方法,與近年來廣泛應用於人臉辨識、自駕車道路物件辨識原理相同,均採用對圖像識別表現出色的「深度卷積神經網路」(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以多層神經網路結構擷取目標細微特徵,藉以達成物件偵測(object detection)。

在瓜類病蟲害辨識系統中,選取「更快速區域卷積神經網路」(faster region-base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Faster R-CNN)為主架構,進行影像中病斑的辨識與定位。Faster R-CNN的組成主要包含三部分:

  • 基本卷積神經網路,一般亦認知為主要的骨架模型(backbone model)所在,可替換成不同結構與層數的網路進行效能比較。
  • 區域提取網路(region proposal network , RPN)。
  • 物件類別與位置預測。

首先利用卷積網路提取訓練影像的特徵,並生成特徵圖(feature map),再利用RPN在特徵圖上定位出感興趣區域(regions of interest, ROI)。接著特徵圖會和RPN輸出的ROI進行ROI pooling(編按:翻譯為「池化」,大體上意指篩選資訊並採樣),此層綜合各方面的資訊並提取出proposal feature maps,送入全連接層(fully connected layer, fc layer)。

最後的物件類別與位置預測,則包含以分類器(classifier)計算proposal的類別進行分類,及經由邊框回歸(bounding box regression)獲得檢測框(bounding box)最終預測位置,即圖中紅框的範圍。由以上流程即可獲取待測目標的類別,及在圖片中的位置。

7000張影像建立準確模型 虛擬植物醫生線上隨時解答

最終使用逾7,000張瓜類葉表影像建立預測模型,基礎骨架模型採取ResNeXt-101,在以可識別前述健康、單一病害、複合病害及病程階段判定的複雜任務下,模型效能可取得F值(F1-score)為0.846,平均精確度均值(mean average precision, mAP)為0.758,在實務場域中進行測試均有相當優異的表現(編按:ResNeXt-101為一種用於AI深度學習的網路設計;F值為演算法是否精確的一種指標,愈趨近於1表示愈精準,一般而言高於0.7為佳績)。

為便利農友於田間使用手機利用瓜類病蟲害識別模型進行判讀,亦開發LINE Bot模式「虛擬植物醫生」服務。以LINE Bot為溝通平臺,採取Flask為Web應用框架,串接LINE介面及後端深度學習模型。目前可供使用者上傳病蟲害影像,即可獲取預測之罹病類別及信心水準,並可連結農業部農業藥物試驗所「植物保護系統」頁面,提供相應防治方法。

藉開發瓜類葉表病蟲害辨識系統,導入人工智能技術,可補足植物醫生的人力缺口,即時提供使用者植株健康狀態判別,立刻提供協助,及早採取因應措施降低損失,保障產量與品質。

此篇所提的虛擬植物醫生LINE Bot專對瓜類進行服務,目前僅提供少數研究與農園測試,若有農友有興趣使用,可聯繫陳世芳副教授:02-3366-5354/Email:sfchen@ntu.edu.tw。但目前此系統尚未經過壓力測試,若同時有多人送出需求,是否會造成延遲或中斷,尚待進一步測試。

團隊另有開發茶樹病蟲害的虛擬植物醫生系統,已於一些農友技術交流會中作廣泛的宣傳及推廣,有需要的農友同樣可與陳世芳副教授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