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菜市人生場
新北市中和區的華新街,是緬甸華僑來臺後的聚集地,小吃、雜貨店開滿街,又稱為緬甸街。在餐館吃麵時,看到對面阿姨的咖哩雞麵上頭,有幾條狀似海帶的東西,阿姨說那是芭蕉莖,到廚房蹭了幾塊來給我們嘗嘗。橫在店門口那幾根粗大芭蕉假莖削一削煮熟,就是為軟糊糊的緬甸魚湯麵增添脆度的關鍵。餐館內電視不間斷的播放著佛經,廚房鍋內奶黃色的滾湯澆上湯碗裡的米線,撒點油蔥香菜紫洋蔥,「要加炸豆餅嗎?」椰子麵上桌!
位在彰化東南隅的二水,作為集集線的起點,是自西部進入車埕,也是鐵路支線轉乘縱貫線的必經之路。早年二水車站前的日日新商店,為了接應往來不絕的旅客,竟然領先7-11、率先當起24小時雜貨店,還兼賣現打木瓜牛奶和剉冰。隨著二水的沒落,剉冰機也鏽得轉不動了,裝剉冰的淺碗和湯匙還散落在一旁,彷彿客人剛吃完,只是蒙上一層厚灰,幾年來從沒收拾過。
彰化縣溪湖鎮上,有條南北向的平和街,但它從某一段開始,就忽然成了員鹿路三段,沿這員鹿路往北走,便會遇上一廟名為福安宮,大剌剌的堵在Y字型岔路口。相對於被稱為「街頂」的福安宮一帶,俗稱「街尾」的平和街,一直到日治時期,蓋了現在的溪湖第一公有零售市場,人才多了起來。
今天,號稱北港扛霸子的朋友,帶我來到每個月日期尾數三、六、九才開市的北港牛墟。一到,她就大呼:「怎麼變成這樣!」我轉頭一看,不就是一大片水泥地上、間隔整整齊齊的攤位嗎?兩年前因為水利工程,牛墟遷到附近的紙廠空地,直到去年底又搬回橋下。扛霸子說,過去牛墟擺攤區的劃分並不清楚,連走道中央也有攤販,沒想到現在路平且寬,還能騎機車逛牛墟,「簡直墟市界的Mall!」
即使在夏季,魚池的傍晚到凌晨這段時間,風都是冷冽的,有幾回清晨5點自埔里騎著機車經過長寮尾、東光村到魚池,左手邊是山壁、右邊是小溪,在山水之間蜿蜒而上,薄霧繚繞,感覺唯美之前,就先愁膝蓋要患風溼。在魚池市場賣菜的阿嬤阿公,大部分都住在附近的村落,有菜收成的時候,就把菜裝滿檔車後座加裝的塑膠籃,天濛濛亮就一路依著起伏的地形換檔、騎到魚池市場擺攤。
「今天我們要去山上的市場喔。」(車開了五分鐘)
「到了。」「蛤,我們不是要去山上嗎?」
「山上」區,在臺南市的中央偏南,舊名為臺語發音的「山仔頂」,不過幾乎全區都是平原,只在與山的交接地帶有些丘陵地。要注意,和老人說要去「山上」時,可不能說要去suann-tíng,而要說san-siong,否則那老人下一句就要問你:「啊你欲去哪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