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人生場】那邊那個市場

文字攝影/蘇凌

有一天,家住捷運辛亥站附近的朋友說:「我昨天逛了那邊那個市場。」然後蘭指點了一個方向,從此開啟我尋找「那邊那個市場」的旅途。

走逛市場,向來都有個明確的位置或名稱可循,但如今卻只獲得了一個大約是西北方位的指引。上網搜尋了「辛亥市場」卻無結果,倒是跑出了房地產廣告寫著「辛亥路與興隆路交叉路口處另一角,有一傳統市場,生活機能良好」,便往這交叉路口前進,而明明已接近路口,導航卻指示我回頭繞進巷內,轉了一圈又回到原點,正想放棄掉頭回家,就聽見後頭的媽媽正在哄兒子:「好啦,我們先來去逛市場。」趕緊尾隨該媽媽,先經過一間藥局貼著告示「買菜前寄單,買菜後領藥」,再過個馬路,對面一群人提著菜來勢洶洶地撞過來,果然,人勝地圖。

市場位在兩大路口間岔出的小路,尋常的三層樓住宅區,每天早上卻成了鬧哄哄的市場,有二樓住戶不堪其擾,搞來十扇款式各異的浴廁用門,一扇接著一扇、死死圍起陽臺,就怕被人瞧見。一樓幾乎每戶的門面都自營攤位或租給了小販,就連樓房間的畸零地、轉彎處悄悄加裝的帆布遮雨棚下,都像長出一個一個攤位,空間利用得盡善盡美,倒是小路另一端的出口,矗立一棟近30層樓的全新小豪宅,在這麼一群生活緊密而和諧的舊社區中,顯得有些難相處。

市場內有個偶爾才來擺攤的阿姨,對自己從嘉義布袋載來的蛤蜊們信心滿滿,甚至剖了幾顆蛤蜊放在攤位上當sample,蛤肉微微洩出殼,欲拒還迎,創造些許性感情調。通常蛤蜊為求保鮮,都得在冰箱裡封死,阿姨卻反向倡導,買她的蛤蜊,放在冰箱內袋子絕對不要綁起來,放十天也不會死,更拍拍胸脯交代:「五顆放著不要煮,十天內死了來找我。」等一下,這是什麼冤親債主的情節?

冤親債主的對面是一間雜貨店,店門口擺了一堆小白菜梗,立了張紙板寫著「阿媽の有機菜」,近看發現那堆白菜梗其實是整株小白菜,只是葉子被蟲吃到幾乎看不見了。跑出來介紹各種青菜的不是阿媽卻是個大叔,大叔說此媽非他的媽,「可是她很幽默」, 便締結了這段忘年之交。據大叔老闆說,這位阿媽通常都在市場口賣點自己在貓空種的菜,不過因為眼睛不好、怕天色暗看不清,所以會提早回家,銷不完的就由他幫忙賣。不過這位因「怕天色暗」而早已回家的阿媽呀,現在才早上8點半而已啊。

巷內一家麵館的老闆說,這裡大家俗稱「興德市場」,沒有市場主體建物,攤販在此聚集卻也有40年了。麵店早期的廚房在巷子對面,一頭煮麵,另一頭吃麵,送碗肉羹麵過街還得瞻前顧後,慎防筍絲溢出碗緣。老闆邊說邊端出切仔米粉湯,瀟灑表示因為怕我吃不完,所以直接煮了小碗的,直到付錢時才自首:「其實是我看錯煮成小碗的啦,剛被我老婆發現。」

PROFILE

蘇凌 本業應該是劇場,但更常進菜市場,並龜速記錄菜市場踏查雜文於粉專「蘇菜日記」。喜歡蒐集老故事,熱愛一切令人絕倒的幽默,絕倒之後,再爬起來將它們寫下。

老闆說右邊的菜是「吉季」,我後來才想到是「菊苣」。


文章未完,完整版請見《鄉間小路》2020年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