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遊食趣】柴焙龍眼乾——時尚的夢幻食材

文字攝影/陳志東

如果你印象中的龍眼乾,還是用來拜恩主公,或中藥進補坐月子的老東西,那資訊要Update一下了。龍眼乾這幾年正以一種充滿土地感情與風土滋味的文青速度往前衝,一轉眼,它已往時尚夢幻食材的潮流走去,其轉變之快,讓人有點措手不及。

龍眼是非常臺灣本土的作物,不像其他國外引進水果要經過好幾代的馴化與適應,龍眼它本來就長在臺灣這塊土地上,非常適應臺灣氣候環境,極少病蟲害,也不用什麼農藥。但龍眼最大的問題就是難存放。它跟荔枝一樣,號稱「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它們無法像香蕉、木瓜一樣,七分熟時就採下等待後熟,龍眼一定要在樹上成熟才能採,但採下後新鮮度很快就消退,這也是當年楊貴妃愛吃荔枝會成為國家大事的理由,主要就因唐朝要把南方荔枝往長安送,那是快馬加鞭千里疾行,人仰馬翻的大事。

每年國曆8月8日立秋之時,龍眼掛滿枝頭進入採收期,到了8月23日處暑,龍眼全面大爆發,進入9月後開始收尾。也就是,龍眼盛產於一年之中最熱的季節、也是颱風最多的季節,僥倖躲過颱風留下的龍眼,都是上天的禮物。

保存龍眼最好的方式就是烘乾。龍眼烘乾成為桂圓後,水分被抽離,甜度會因此增加且可長期保存,營養也不流失,甚至被當成中藥材。現代製作龍眼乾,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全部丟進乾燥機中,這種方法很快、很輕鬆,龍眼乾品質穩定,也很甜,但就是沒有那股香韻。愚笨的老方法,就是利用坡地蓋個土窯,下面燒剪枝修下來的龍眼木柴,中間架竹床,竹床之上堆滿當天剛採的龍眼,然後用龍眼木柴的煙與熱慢慢烘。

PROFILE

陳志東 資深旅遊美食記者,飛過許多國家,踏遍臺灣每個鄉鎮,近年專攻食材源頭與烤肉,最愛生活中各種人事物觀察,對農民與土地有著濃厚感情。

柴焙龍眼乾,要在極度炎熱的夏季燒龍眼柴與不停翻動,那個甘甜與香氣,得來不易。


文章未完,完整版請見《鄉間小路》2020年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