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人生場】浸在魚池的夏天

文字攝影/蘇凌

即使在夏季,魚池的傍晚到凌晨這段時間,風都是冷冽的,有幾回清晨5點自埔里騎著機車經過長寮尾、東光村到魚池,左手邊是山壁、右邊是小溪,在山水之間蜿蜒而上,薄霧繚繞,感覺唯美之前,就先愁膝蓋要患風溼。在魚池市場賣菜的阿嬤阿公,大部分都住在附近的村落,有菜收成的時候,就把菜裝滿檔車後座加裝的塑膠籃,天濛濛亮就一路依著起伏的地形換檔、騎到魚池市場擺攤。

自日月潭一帶來市場賣的,則多是在近山區採收的筍子。7月麻竹筍、綠竹筍多,走到哪裡都聽得到「現掘的筍仔喔!」臺語發音的「掘」字,聽起來就是賣力。臺灣一年到頭都產筍子,夏季尤多,一時間南投各地農人早上都在採筍子,又得趕在隔天口感變差前把筍子賣掉,因此整個市場走到哪都是鮮筍、筍乾、醬筍。

市場上有個阿伯用孤輪車推來腿一般長的麻竹筍,堆在地上後轉身悉心地把個頭小小的綠竹筍擺在攤位上,雖被稱作綠竹筍,筍殼卻非黃即紅,在挺拔木訥的麻竹筍身邊,這堆纖維少的綠竹筍,每個都像脊椎側彎,彼此靠著頭一副在說三道四的樣子。

阿伯說,臺灣春天有適合做筍乾的桂竹筍和細如手指的箭筍,而10月過後,就準備採冬筍了。冬筍又叫作「孟宗筍」,因為當年對著竹林哭著要筍子趕快長出來才能煮湯給媽媽喝的孝子,就叫「孟宗」。冬筍年底嫩芽從地下莖長出,但尚未冒出土面,得挖開土才能採,隔年2月左右,正逢春雨,孟宗筍冒出土面,就成了春筍。我看當年的孟宗,要嘛是哭太久了,從冬天哭到春天,剛好春筍冒出來,要嘛就是哭得太厲害了,讓土底下的冬筍以為下雨了,才冒出頭。

大家都在賣筍子,生意因此不怎麼好,阿伯便和我聊了好一陣子,就這麼交了個筍友。這位筍友還有賣野蜜,他在日月潭附近的山上架了兩個木箱,碰碰運氣,看有沒有蜜蜂覺得這箱好、決定在裡頭築蜂窩。今年兩箱好,都客滿,不過阿伯說,野蜜之所以稀少,就是因為同一群蜜蜂不會再回到被採過蜜的箱子裡,因此一年最多只能採這麼一次。

如同大部分的市場,魚池市場的鬧區不在那棟「魚池鄉公有零售市場」的建築內,攤位們巴不得擺到街上來、在路邊的鐵皮屋簷下開張,尤其是街角一棟紅磚破屋,最多攤位挨著做生意。紅磚屋牆面中央被打掉,整棟屋子像是吃了只剩邊的吐司,內部殘留破敗的磁磚、雜物和攀爬植物,據說是一棟蓋好後才發現產權有紛爭的房子,要拆要蓋都不是,便閒置成了魚池市場街販的大本營。這棟破屋,外地人看來危險無比,當地攤販卻悠哉地表示,那屋子已經破了十幾年啦,磚牆上岔出的鐵釘,還可以拿來掛橡皮筋跟塑膠袋哦。

PROFILE

蘇凌 本業應該是劇場,但更常進菜市場,並龜速記錄菜市場踏查雜文於粉專「蘇菜日記」。喜歡蒐集老故事,熱愛一切令人絕倒的幽默,絕倒之後,再爬起來將它們寫下。

紅磚破屋前成為攤販聚集基地。


文章未完,完整版請見《鄉間小路》2020年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