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人生場】花蓮市的路易威登

文字.攝影/蘇凌

走在花蓮市重慶路上,遠遠就能望見那塊印著類LV包圖騰的白色大看板,那是幾年前甫整修的重慶市場,只要褲袋裡有點錢,人人都能進到這棟LV血拼。

重慶市場占地廣,攤位又不分類型的混雜設置,碰到一個阿伯碎碎念說:「買肉要比個價還要繞去另一邊問,乾脆買貴的算了我。」不過在這繞路比價的過程中,才是逛市場的趣味,看那左賣絲襪右賣荸薺,前賣壽桃後賣鬼頭刀,賣豬肉的隔壁還是個可內用飲茶的高山茶攤,逛起來心兒是怦怦跳,難以預期下一步究竟會看到什麼。走過轉角時差點被絆倒,是一個阿嬤坐在矮矮的板凳上,把青綠的雪裡紅從鹽水盆內撈起,五株一組整整齊齊的捆成束,附上一根紅豔豔的小辣椒,一包一包擺在塑膠簍上瀝乾。白髮翹出鴨舌帽的阿嬤,身形小小的,坐在攤前捆雪裡紅的樣子,像極了正在為耶誕老人準備禮物包的精靈。

早上6點半,大家都還在車子和攤位間往返搬貨,可市場最邊靠牆的走道上,老闆們早就備得妥妥地在唱歌了。雖沒有明白標示,但從那不熟悉的交談語言,從那限量採收而擺不滿攤臺的野菜,從那股彷彿只是採完菜回家的路上順道在這裡休息一會的愜意,就能知道這條走道上賣的,都是阿美族的傳統食材。認得出雨來菇、芋槐,以及阿姨口中也正在嚼的檳榔,但她們身後那排用回收塑膠罐玻璃瓶裝的,是不問便不會知道的醃豬油、飛魚卵、馬告和樹豆,而沒有老闆們提點,也不會明白那幾根毛筆似的其實是蘆葦心,不曉得那塊頭只比檳榔大一點的東西,竟然也是茄子的一種。

不像市場內其他攤位掛著印刷的招牌,沒有招牌的阿美族人攤位上,有什麼便賣什麼,頂多是些紙板上手寫著「阿慈野菜」、「阿英現打の蝸牛唷」,還有一張牌子寫著「嗨呦休息站」,真不知道是在經營什麼業務,感覺來休息一下就會很開心的樣子。「阿慈野菜」攤前站滿了人,但沒有一個人是來買菜的,都在等阿慈為大家杯裡的保力達添點水,畢竟早上7點不到,先別純飲為妙。阿慈舉杯大笑說:「還沒喝不能工作內!」乾杯開喝,大家就可以各自回去開攤了。

市場內的小吃攤不少,而不論是賣黑白切小麵或清粥小菜乃至於越南河粉的,菜單上都有炒麵、炒米粉、綜合麵(炒麵加炒米粉)、豬血湯這些品項。炒麵即是一般麵體偏軟的黃麵,炒米粉的料也不求多,但兩者只要盛盤後澆上一勺肉燥,就香得足以使人吞到胃痛。要說這炒麵米粉有什麼令人難以忘懷的滋味,倒也不至於,重點大概是那種20塊就能吃上一頓香香飽飽早餐的滿足感吧,就像臺南人吃的豆菜麵,明明只有豆芽菜和醬油,卻也這麼唏哩呼嚕地從以前吃到了現在。不只是在市場,炒麵和炒米粉也制霸了花蓮各小吃店和餐館,人在花蓮三天,沒吃過一餐米,要當地朋友帶路吃,也換來一句「那我們去吃炒麵吧」。

PROFILE

蘇凌 本業應該是劇場,但更常進菜市場,並龜速記錄菜市場踏查雜文於粉專「蘇菜日記」。喜歡蒐集老故事,熱愛一切令人絕倒的幽默,絕倒之後,再爬起來將它們寫下。

老是擺不滿的限量阿美族菜攤。


文章未完,完整版請見《鄉間小路》2020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