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穀樂糧行
封面故事
少量自由配的糧行好鄰居

位於臺南永康的「富穀樂糧行」,潔白牆面配上簡約感木門,草皮與植栽點綴門口的生氣,濃濃文青風格的裝潢有別於傳統雜糧行。店裡一格一格透明的儲存箱取代地板上一落一落的布袋,購買單位從一斤(六百克)減成一百克。隨著消費型態與飲食習慣的演變,雜糧行也有新風貌。

新聞
【農委會主委新春專訪02】稻作四選三政策提高農民收入 國人不挨餓權利入食農法

國內稻作四選三、大區輪作及收入保險三大制度於2022年全面上路,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目前全國水稻種植面積28萬公頃,如果能透過新措施實施,進而減少3、4萬公頃,稻米價格可望提升,農民收入就會增加,今年將是稻作產業轉型重要的一年。

國產薏苡
農業經營
國產紅薏仁推手 二林鎮農會從契作生產、產品加工到銷售的雜糧推廣學

穿越數條綠意盎然的鄉間小路,終於抵達葡萄酒的故鄉——二林鎮。二林座落於彰化縣的西南方,地勢平坦、土壤肥沃,農業耕地面積高達7,806公頃,是中部地區的農業重鎮,也是全臺灣特色酒莊密度最高的聚落,2021年更獲觀光局授證為經典小鎮。在眾多農特產中,最為人所知的「二林四寶」:紅薏仁、蕎麥、葡萄及紅龍果扮演關鍵要角,新鮮的穀物和濃郁的果香帶動了小鎮農產業發展及品酒文化,也成為支撐起農民生活的主要收入來源。

東豐拾穗的有機田
新聞
堅持有機26年 東豐有機米的農業實驗室

有機走到一個「坎站」,你所想的會超出收成產量這條單行道,會希望關在水泥叢林裡的人,多關注土地的價值,而非價格。

新聞
這些農產品不一樣!10家小農新品牌透過設計說故事

農委會委託臺灣設計研究院執行「農產電子商務包裝品牌輔導專案」,協助小農改善產品包裝設計,成為電子商務溯源品牌的經營者,讓農產品的價值被看見,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介紹今年最特別的一家,以青銀農共營模式翻轉農村生產型態,建立幸福生態系的「幸福千千歲」品牌。

新聞
【氣候變遷03】雙管齊下 讓稻作找雨季、培育最耐旱稻種

今年10月中農委會宣布桃竹苗二期作停灌,11月初新竹縣新豐鄉已結穗的水稻,因為缺乏水源持續供灌,稻穀充實不足,稻穗低不下頭,只能在九降風強吹下瘋狂地搖晃,有的不耐風颳,甚至倒伏一片,彷彿已喪失求生的意志。

新聞
大豆輪作省水、省肥、少農藥 每公頃收益增4萬元

農委會農糧署與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合作,在桃竹苗等北部地區推動二期作大豆輪作制度,二期稻作改種大豆每公頃可節水6,700至8,800公噸,較種植水稻節省2分之1用水量,並可減少農藥及施肥量,幫農民增加收益每公頃超過4萬元。

封面故事
【農產加工新紀元4】雜糧加工前的關鍵工序:採後專業篩選

保證責任臺中市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以下簡稱中都農合)透過各式各樣的加工品,為國產雜糧在消費市場打開一扇大門,而中都農合理事主席馬聿安認為,在談農產品加工之前,有一個步驟不可不重視:採後處理與專業篩選。

新聞
國產雜糧開拓餐飲、健身族商機 做米漢堡、披薩都速配

米漢堡使用國產大豆製作豆渣漢堡排,摻入酥炸過的紅藜,增添口感又健康;用小米、黑芝麻製作米飯堡身,不僅增添香氣,也更有營養。農委會農糧署推廣國產雜糧多元創新應用,今年舉辦首屆國產雜糧創意廚藝競賽,高中職組獲最高榮譽「特金牌」的「香煎鮮蝦鯖魚排米漢堡」巧用國產雜糧製作米漢堡,農糧署5日媒合其與知名速食業者簽署MOU,未來可望正式商品化。

新聞
國產雜糧農民市集開張 即日起「誠品R79」展售9天

農糧署與誠品書店合作,在臺北中山地下街「誠品R79」舉辦「我愛國產雜糧」農民市集,即日起至15日止,一連展售9天,邀請前來逛中山地下書街朋友,也能支持選購國產雜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