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紅薏仁推手 二林鎮農會從契作生產、產品加工到銷售的雜糧推廣學

國產薏苡

文/張聆真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產業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
  王語璇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產業發展中心研究專員
攝影/黃鈞奕

穿越數條綠意盎然的鄉間小路,終於抵達葡萄酒的故鄉——二林鎮。二林座落於彰化縣的西南方,地勢平坦、土壤肥沃,農業耕地面積高達7,806公頃,是中部地區的農業重鎮,也是全臺灣特色酒莊密度最高的聚落,2021年更獲觀光局授證為經典小鎮。在眾多農特產中,最為人所知的「二林四寶」:紅薏仁、蕎麥、葡萄及紅龍果扮演關鍵要角,新鮮的穀物和濃郁的果香帶動了小鎮農產業發展及品酒文化,也成為支撐起農民生活的主要收入來源。

時光回到1996年左右,當時政府開始鼓勵農民轉作雜糧作物或鮮果代替水稻,以減緩歷年來稻米過剩的問題,二林地區因此輔導當地農民轉作薏苡、蕎麥兩項重點雜糧,並增加葡萄和紅龍果的產量。配合臺灣中部氣候條件,該地區春、秋二期作適用一期薏苡搭配二期水稻,或是一期水稻搭配二期蕎麥的方式進行栽培。地方農會則幫忙推廣、教育農民種植優良雜糧品種,以及指導更省工省時的耕種方式。「農會的任務就是讓更多在地農民透過轉作薏苡、蕎麥,生產足夠的量、穩定的品質,創造比以往更好的收益。」二林鎮農會總幹事邱士平如此形容自身與農會的使命。

二林鎮農會總幹事邱士平
二林鎮農會總幹事邱士平。

國產薏苡和蕎麥契作生產 穩固收益與雜糧品質

二林鎮農會自20多年前配合政府推動的雜糧計畫,便開始和農民「契作」生產,共同協議生產供應模式,明確規範雙方的權利義務,透過農作物的數量、交期,以及採收後穀粒水分與夾雜率等允收規格,確保作物品質維持一致。根據農會統計,目前全國薏苡的耕作面積約200~250公頃,而二林周邊地區約占20~30公頃,每公頃產量約為3,000公斤,主要栽培品種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技轉的薏苡「台中3號」,今(2021)年則開始推廣更適合機械收穫、籽實較大且圓潤、有利於脫殼且穀粒完整的新品種「台中5號」,預計明年將擴大使用。

二林鎮農會農特產品展售中心主任陳國興
二林鎮農會農特產品展售中心主任陳國興認為,未來薏苡產業發展應著重銷售通路的開發。

初級加工到產品開發 二林農會積極串接產業鏈

除了輔導農民生產符合標準的農產品,農會也透過自建的加工廠,將穀物轉變成農產素材或產品,大幅增加了紅薏仁及蕎麥的應用性及市場性。「以前我們農民都是自己採收、自己烘乾,自從產銷班與農會建置了加工廠,有機器幫忙收割、烘乾、裝袋並運送到農會後,會先在農會的加工廠冷藏著,計算加工需要使用多少數量再拿出來脫殼。」兩位產銷班班長洪宗聯、洪秀霞訴說著生產端近10年來的變化,在還沒有成立加工廠之前,蕎麥採收後大多只能混入動物飼料,提供家畜或家禽食用;自從跟農會契作之後,開始採用翻耕、撒播覆蓋等不同栽種方式,降低使用耕耘機的頻率,不僅友善環境,同時也減少了碳足跡,洪宗聯說:「產品能符合法規、標示產銷履歷,是我們生產者對消費者負責的表現。」透過農民、產銷班及農會的長期配合,建構完整的產業鏈,方能提供更安全、可進行後續加工應用的原料素材。

為了提高消費者對於農產品的認識,二林鎮農會設立「農特產品展售中心」和網路平臺「蕎薏小舖」販售紅薏仁與蕎麥相關產品。走進展售中心,櫃上陳列著蕎麥紅薏仁養生營養棒、紅薏仁日式黑糖奶茶、紅薏仁/蕎麥雪花片、蕎麥麵、沖泡包等食品,亦有紅薏仁多酚香皂、具美白效果的洗面乳等生活用品,產品多元而貼近生活。根據農特產品展售中心主任陳國興的觀察,農會與加工廠、生技食品廠的合作行之有年,上游生產端日趨完整,未來可著重開發下游的銷售通路,以進一步推廣二林的農特產品。邱士平說:「以往大家對雜糧沒什麼概念,比較難推廣,現在消費者逐漸注重養生,才有比較多人關注。」從近幾年的銷售成績來看,紅薏仁及蕎麥產品的消費族群主要是醫師、老師和退休人士。產品的銷售量因口碑傳播而逐漸成長,網路團購的數量也持續上升,未來農會將更積極布局網路行銷,期待能開拓更多銷售管道,吸引年輕客群購買國產雜糧相關的產品。

二林鎮農會農特產品展售中心
為了提高消費者對於農產品的認識,二林鎮農會設立農特產品展售中心,販售紅薏仁與蕎麥相關產品。
儒農薏體健和紅薏仁日式黑糖奶茶
儒農薏體健和紅薏仁日式黑糖奶茶是二林鎮農會的熱銷商品。

國產雜糧產業的課題:刺激市場需求帶動生產

彰化二林出產的紅薏仁、蕎麥和葡萄品質優異,藉由契作穩固農產品品質,並由加工廠和展售中心加速後端銷售,惟消費市場的需求量仍不足,無法帶動生產,邱士平強調,「如果能夠由政府或具公信力的第三方單位協助教育和推廣,教導民眾如何選用在地農產品,相信更能說服消費者購買國產雜糧。」先讓消費者了解其中的價值,便有支持國產雜糧產品的可能。

政府自2016年開始進行多項補助,包含轉作雜糧、機械、採收處理、冷鏈及乾燥設備等,生產面的技術和加工設備已趨於完善,並符合各企業在產銷履歷、無農藥等需求。然而,面對價格低廉的進口雜糧原料,生產成本高的國產雜糧難以做價格競爭,故須針對「國產雜糧產品的優點」來教育民眾。目前購買國產原料的廠商和購買國產雜糧產品的消費者,大多源自對在地生產的信任感與企業社會責任,如果能加強市場上產品曝光,以及產品功效的宣傳推廣,例如透過媒體露出、舉辦推廣活動等方式,讓更多民眾了解國產紅薏仁與蕎麥的好處,並熟悉國內開發的產品。當市場消費力道增強,方能以需求帶動生產而加速臺灣農業轉型,並提高農民轉作和契作的意願,不僅能使農民的收益增加,同時消費者也能享受美味安全的國產品,達到雙贏的產業效益。

紅薏仁脫殼機(左)和蕎麥粉發爆機組(右)
隨著政府補助和雜糧研究的進步,雜糧的處理設備日益完善。圖為紅薏仁脫殼機(左)和蕎麥粉發爆機組(右)。
薏仁雪花片
透過加工處理生產出的薏仁雪花片。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雜誌》2021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