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甘藷萃取物」保濕敏感肌!甘藷未來市場妙用多

甘藷的關鍵市場分析

文.圖/劉玹君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產業發展中心研究專員    
    張峻齊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產業發展中心副研究員    
    林恒生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
    陸柏憲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嘉義農業試驗分所助理研究員     
    賴永昌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嘉義農業試驗分所研究員兼系主任

國內品種與產業現況

甘藷(Ipomoea batatas L.)昔日被作「豬菜」,在臺灣1970年代以前,是餵豬的材料及窮困家庭的主食,栽培面積曾達20萬公頃以上,年生產量可達300萬公噸以上,是臺灣甘藷栽培最蓬勃的時期。後因民眾飲食習慣改變,以及開放飼料玉米進口,導致甘藷需求量銳減,栽培面積及年產量逐年降低,近10年的栽培面積約維持在1萬公頃左右,而每年總產量約維持在20~25萬公噸,產值約為30億元左右,大多作鮮食、食品加工或夏季葉菜使用。近幾年隨著甘藷營養價值嶄露,以及國人飲食習慣趨向養生、健康,開創新興保健產品及寵物食品,是未來甘藷產業的發展趨勢。全球甘藷產品在亞紐澳市場已累積超過8,200種,近6年則有4,200種產品。 現行臺灣栽培的甘藷可概分為兩大類,一為在來品種,另一為改良品種,而又以改良品種的塊根品質優良、利用價值高而廣泛種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自日治時期開始甘藷育種研究,迄今已育成74個品種,占全國栽培品種95%以上。「台農57號」黃肉甘藷食味佳,品質及產量穩定,栽培面積全臺最廣;「台農66號」紅肉甘藷富含胡蘿蔔素,適合春夏作栽培,廣泛種植於中、北部;「台農73號」紫肉甘藷富含花青素,廣受消費者喜愛;甘藷「台農74號」,耐儲藏的特性具外銷潛力,現正推廣大面積栽培。

2020年甘藷栽培面積
甘藷歷年產量與產值趨勢變化
台灣近年甘藷年產量約在20至25萬公噸之間。
台灣近年甘藷年產量約在20至25萬公噸之間。

國際市場概況

根據各國的產品趨勢來看,甘藷大多數皆以零食作為主要開發產品。在臺灣市場最大宗的也是零食,約占臺灣甘藷相關產品3成,第二大類別為調理食品,其餘產品皆占不到1成,產品形態較為分散。

 

產品應用多元 寵物與保健產品令人期待

甘藷為國人所熟知的農產,目前更廣泛運用至食品、飲品、寵物食品、外用產品及保健食品等產品,國內也有產、官、學合作研發益生菌甘藷青貯料餵飼肉牛,可取代牧場部分的精料,提高國產牛肉品質,有效降低飼養成本。

食品類運用各種素材形態,添加或直接作為食品食用,並可作為部分調理或烘培食品的原料使用,此外亦強調其天然色素的優勢,進行產品開發(如紫肉甘藷)。飲品則使用甘藷糊精取代麥芽糊精,製成高纖低升糖指數(GI)的代餐飲品,或是利用微生物催化甘藷澱粉,轉變為具有功能性的麥芽糖製酒。

以甘藷寵物食品而言,多國皆有開發添加甘藷的寵物點心及營養補充品,甘藷添加入貓狗糧或營養粉有助於消化和免疫,且具有甘藷芳香和耐嚼性。

外用產品添加甘藷成分的品項多元,添加原料形態以「甘藷萃取物」為主,目標族群鎖定嬰兒及敏感肌,以保溼補水、恢復肌膚健康作為定位。 在保健食品應用部分主要是利用甘藷的水溶性膳食纖維,改善消化系統和腸胃蠕動等功能,目標族群是女性或具體重管理需求者。同時,利用甘藷的地上部(葉片)與塊根進行花青素、葉黃素、酚類等機能成分萃取,強化抗氧化、視力保健等機能訴求。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雜誌》2021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