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輪作省水、省肥、少農藥 每公頃收益增4萬元

二期稻作改種大豆可節水,減少農藥及施肥量,並幫農民增加收益。(攝影/記者游昇俯)

為提高國產大豆自給率,農委會農糧署與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合作,自107年起在桃竹苗等北部地區推動二期作大豆輪作制度,經三年研究調查,二期稻作改種大豆每公頃可節水6,700至8,800公噸,較種植水稻節省2分之1用水量,並可減少農藥及施肥量,幫農民增加收益每公頃超過4萬元。

國內每年進口雜糧800萬公噸,其中包括玉米400萬公噸、大豆260萬公噸及小麥140萬公噸;但國內雜糧種植面積僅有7.5萬公頃,產量約48萬公噸,自給率僅約6%,因此農糧署積極輔導生產過剩的水稻轉作雜糧。

桃竹苗地區進入秋冬季節常發生水資源不足問題,二期稻作在東北季風侵襲下收成也不佳,農糧署104年起逐步輔導農民轉作大豆,並與桃園農改場合作「北部地區輪作體系適栽品種篩選及示範推廣」計畫,為農民篩選適栽大豆品種「台南3號」、「台南5號」,將傳統播種時間從9月提前到7月中旬至8月中旬,建立大豆栽培模式。桃竹苗104年大豆種植面積144公頃,今年預估將成長到530公頃。

經桃園農改場3年研究,水稻田若改種大豆可節省農業用水,並且,二期作改種旱作大豆,水旱田輪作可避免連作障礙、減少病蟲害,有助降低農藥使用量;大豆有固氮功能,大豆採收後剩下植株可做為綠肥,還可減少下期稻作3分之1肥料使用量。

桃園農改場助理研究員林禎祥表示,桃竹苗地區二期稻作產量每公頃4.3公噸,農民每公頃淨收入僅5.4萬元,若從7月下旬改種大豆,每公頃約可收成2.3至2.8公噸,農民可有每公頃8.3萬至11.2萬元淨收入,比種水稻多出3.4萬至5.3萬元。

桃園農改場輔導中壢稻米產銷班第二班班員張明鳳轉作「台南5號」大豆,不僅增加收益,他收成品質優良大豆送雲林西螺御鼎興製作手工醬油「濁水琥珀」,更獲有「食品界米其林」之稱的比利時國際風味暨品質評鑑所(iTQi),評比為風味絕佳獎章三星美味,創造產銷雙贏。

張明鳳種植水稻60公頃,目前二期作有20公頃水田改種大豆「台南5號」,僅在大豆播種15至20天的苗期施藥及水肥,之後靠稻田的剩肥,也不再噴灑農藥,確保收成大豆的食品安全。張明鳳說,過去二期作產量不佳,有時成本投入還無法回收,但現在大豆收成御鼎興以每公斤55元價格收購,讓他增加不少收入。

使用桃園中壢二期水稻田轉作大豆製成的「濁水琥珀」醬油(左),曾獲比利時國際風味暨品質評鑑所(iTQi)評比為風味絕佳獎章三星美味。(攝影/記者游昇俯)

中壢稻米產銷班第二班班員張明鳳(右)、「御鼎興」負責人謝裕讀(中)向農糧署長胡忠一(左)介紹用台南5號大豆製成的醬油產品。(攝影/記者游昇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