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育種
臺灣是副熱帶、熱帶季風氣候國家,先天條件不適合種植需要足夠低溫的桃、李、梅、櫻、杏等溫帶果樹。1月16日剛屆齡退休、在農試所服務38年的溫英杰,一生致力品種選育,讓原本須種植高海拔地區的溫帶果樹,也能種到平地來,創造了作物新生命。
25歲的龔哲敬年紀輕輕已在爾虞我詐的商場洗禮一輪,不怕吃苦,只怕沒苦吃,會太無聊。龔哲敬用經商的豪氣在宜蘭員山創立自然農法代耕體系,對外,他總說宜蘭的土太黏人,來了就走不了。
第二次綠色革命主要目的在於運用國際力量及現代生物技術,在促進農業生產及食品增長的同時,確保環境可以持續發展。科學界陸續提出各種面向的改善倡議,其中包括參與式育種的概念。
相當於韓國國家種原庫的農業振興廳國立遺傳資源中心,在韓國共有4個遺傳中心,蒐集項目包含作物、森林資源、微生物等,自1974年開始蒐集以來,迄今已經蒐集近23萬項作物種原,並在全球種原保存庫斯瓦爾巴種子庫備份約1萬餘項種原,因應氣候變遷並提升種子保存品質。
地方品種具有高度遺傳歧異度,經過農民長期栽培汰選以及自然逆境淘汰後,對於地方風土產生較強的適應性,常成為育種工作的優良材料。韓國地方品種保存意識強烈,官方及民間推動種原保存工作已逾10年,在推動保種工作的同時,逐步形成雙方合作的模式,其中包含收集、栽培、調查、保存及推廣等範疇。
但談到永續農業、未來作物和聰明作物這一塊時,不能只著重在商業價值,像藜麥和小米這些過去被忽略的小眾作物,或是很多原住民作物都應被重視,除了營養價值高,也最能適應在地環境,加上這些作物的經營形態多屬於人力、資源低投入的粗放農業,實際上品種特性擁有許多優勢。
氣候變遷帶給農業的挑戰日趨嚴峻,8日桃園農業改良場辦理「北部地區因應氣候變遷之農業技術研發成果發表會」,會中不只是介紹桃園場近年在水稻、雜糧、蔬菜及果樹等育種策略和成果,也向農民介紹一套低資材成本的柑橘禦寒技術,盼能降低農民的損失。
蘋果比起其他水果更容易受到各種病蟲害攻擊,尤其是蘋果黑星病,又稱作蘋果瘡痂病,此為真菌所引起的病害,特別難處理,若蔓延很可能使蘋果產量損失高達80%。
由於2017年臺灣發生文蛤大量暴斃事件,嚴重影響螺貝類市場,研發新興螺貝類穩定市場供需,遂成產官學界研究焦點。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董哲煌與研究團隊幾年前投入開發香螺繁養殖技術,他發現香螺能在較惡劣水質順利存活,且市場價格好,因此值得投入發展。唯獨香螺為肉食性動物,其他螺貝類與其混養時易遭獵食,該如何解決食物來源問題,降低成本為一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