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柑橘不受凍 桃園農改場有妙招

氣候變遷帶給農業的挑戰日趨嚴峻,8日桃園農業改良場辦理「北部地區因應氣候變遷之農業技術研發成果發表會」,會中不只是介紹桃園場近年在水稻、雜糧、蔬菜及果樹等育種策略和成果,也向農民介紹一套低資材成本的柑橘禦寒技術,盼能降低農民的損失。

此次成果發表會主題,包含作物育種策略和成果、設施智慧環控成果,以及天然災害指標建置與調適技術開發成果等6項主題。桃園場表示,目前育種成果,像是正在申請品種權的可耐高溫桃園1號小白菜,耐旱的水稻新品系,以及草莓等作物,之後會辦理新品種發表及推廣會,有興趣的農友可持續關注。

不過,作物育種耗時長,像是柑橘果樹還要8至9年才能育成更耐氣候變遷的新種,在這段時間,沒有其他方式能避免作物受災嗎?桃園場表示,桃園場近年就利用簡易氣象站和溫濕度記錄器來監測海梨柑與椪柑受到寒害的氣象條件,並開發出一套防護技術。

研究發現,當氣溫低於3度、相對濕度接近100%,且清晨有結霜的話,海梨柑就會受到寒害,而柑橘在相對濕度同樣接近100%時,只要氣溫低於8.8度,就會受害。要對付這種情形,桃園場作物改良科副研究員劉廣泉表示,農友可將99%的礦物油乳劑稀釋500倍,或是95%礦物油乳劑稀釋750倍,均勻噴灑在果實上,就能有效預防寒害造成果皮凍傷,就像是人擦乳液一樣,要特別注意的是,濃度須按照建議的稀釋比例,否則果皮表面可能會因為乳劑太濃稠而有不良影響。這套方法會讓農友增加一些人工成本,但可考量收成與天氣情況選用。

桃園場表示,農業在面臨氣候變遷挑戰時,雖然育種才是治本作法,但育種作業耗時長,仍需要搭配開發防護技術,以及監測科技,才能讓農友工作越來越輕省,像是智慧農業相關研究,開發以物聯網和人工智慧為基礎的設施智慧栽培管理環控技術;藉由科技,務農不只省力,也讓農作物能在穩定的栽培中成長,降低極端氣候帶來的農業損失。

桃園場針對設施栽培開發出能耐高溫的品種桃園1號,盼能在極端氣候頻繁發生之時,讓農友栽培更省力,正在申請品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