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人物】臺灣高山果樹平地化的先行者 農試所溫英杰催生溫帶13個新品種

溫英杰培育出適應低海拔氣候、可在平地種植花梅品種。(攝影/王志元)

位於臺中霧峰的農委會農業試驗所梅花田,點點梅花最近悄悄枝頭綻放,培育出臺灣第一個適應低海拔氣候,可在平地種植、觀賞花梅品種的作物種原組長溫英杰說:「去年底冬季低溫不足,造成原本元旦前後盛開的梅花,延到1月中旬才開花。」

臺灣是副熱帶、熱帶季風氣候國家,先天條件不適合種植需要足夠低溫的桃、李、梅、櫻、杏等溫帶果樹。1月16日剛屆齡退休、在農試所服務38年的溫英杰,一生致力品種選育,讓原本須種植高海拔地區的溫帶果樹,也能種到平地來,創造了作物新生命。

從桃子起家做育種 吃過千種以上的桃子

育種選拔出對低溫需求較低的低需冷性品種果樹,是當下氣候變遷、地球暖化的顯學,但溫英杰1983年初到農試所,銜命培育低需冷性、平地適栽桃子品種,卻是為了避免果樹栽培對山區土地的超限利用。

1960年代臺灣中部橫貫公路開通,讓副熱帶氣候的西部平原連結上寒涼的高山地帶,水蜜桃產業開始在中橫主線梨山地區發展起來。梨山是德基水庫的集水區,山區土地開發不利水土保持,恐縮短水庫壽命;農民施肥造成水庫優養化,也會墊高自來水處理成本,因此需要適合低海拔栽培桃子品種,引導產業往平地發展。

溫英杰開始投入鑽研桃子育種,他自豪地說:「我職業生涯中,吃過千種以上的桃子!」每年可選拔出1、20個優良桃子品系,最豐產的一年曾高達81個。他所育成的「台農4號─紅玉」有較硬的果肉質地,一改水蜜桃容易撞傷、不耐運輸的缺點,擴大低海拔桃栽培面積,在國內市場流通最廣。

世界各國產桃季節不同,透過貿易方式,幾乎一年到頭都有機會吃到桃子,但國際市場獨缺3、4月生產的鮮果。臺灣高海拔桃產季在7至9月,低海拔桃則是5、6月,溫英杰育種十分有商業頭腦,他育成早生水蜜桃新品種「台農7號─紅鈴」,讓中、低海拔地區種植可在4月底前採收完畢,搶占國際桃子市場,國內愈來愈多人種植,後勢看漲。

溫英杰專長溫帶果樹育種,從桃子起家,但研究也遍及同為桃李亞科的李、梅、櫻、杏等,投身溫帶果樹育種近40年,他育成新品種包括平地桃8種、梅3種及櫻2種,總計13個品種。他對育種工作的投入,同事形容他「工作時在田裡、下班了在田裡,連假日都還要到田裡找人。」

早生水蜜桃新品種「台農7號─紅鈴」。(圖片提供/農試所)

赴日學栽培技術 奠基國內甜柿產業第一人

溫英杰也做過甜柿育種,但對國內甜柿產業來說,他更大的貢獻在於建立甜柿栽培模式,奠定了臺灣甜柿產業發展的基礎。

原來,柿子可以脫澀與否,分為甜柿與澀柿兩大類,臺灣早期均種植成熟後需經人工脫澀的澀柿,雖然自日本引進甜柿品種「富有」種植,卻因自然落果嚴重,種不大起來。當時國內不善於甜柿栽培,包括日華懇親會會長中垣文頌曾贈送一批甜柿苗給農試所栽培,同樣發育不良;因此在中垣文頌建議下,1985年、到職農試所才兩年的溫英杰,就被派赴日本岐阜學習甜柿栽培。

溫英杰說,富有甜柿會嚴重落果,其實是因缺乏雄花授粉,他將有雄花的甜柿品種引進臺灣,並從臺灣柿子中找出適合作為嫁接砧木的品種,建立甜柿從苗木到採收完整的栽培管理模式。他為農民講習的講義,被甜柿重要產地臺中摩天嶺產銷班農民影印成冊,沿用至今。

溫英杰旅日學習甜柿栽培期間,寄宿在中垣文頌家中,白天再前往甜柿專家太田信義農場實習,學習半年來,他與兩位長輩建立起長遠的情誼,溫英杰返臺翌年結婚時,中垣文頌及太田信義還特地來臺參加他的婚禮。

溫英杰1986年結婚,日華懇親會會長中垣文頌(前排左2)、甜柿栽培專家太田信義(前排左1)及其子太田義浩(二排左1)特地來臺祝福。(圖片提供/溫英杰)

早期國內種植「富有」甜柿常有自然落果嚴重的問題。(圖片提供/桃園區農業改良場五峰工作站)

溫英杰早期刊登《豐年》雜誌的甜柿栽培技術文章。(圖片來源/農業知識入口網)

溫英杰解答《豐年》雜誌農友讀者甜柿栽培問題。(圖片來源/農業知識入口網)

肩負種原保育任務 找回臺灣31個小麥品種

作物品種改良想要選育出特殊的優良特性,就需要多元的種原材料。配合國家作物種原蒐集計畫,溫英杰在農試所起初管理保存無性繁殖種原的高、中、低海拔作物種原保存園,2010年接任作物種原組長,管理有國家糧食「諾亞方舟」之稱的國家作物種原中心,更負責起全國作物種原保育工作。

作物保種最重要的目的在確保糧食安全,但近20年來,臺灣糧食自給率多在35%以下,國內稻米生產過剩,要提升糧食自給率勢必得從雜糧著手。國內小麥栽培面積1960年代曾高達2.5萬公頃,但之後由於開放進口,進口小麥價格僅國產小麥成本一半,國產小麥因此被打趴,種植面積大幅萎縮剩不到100公頃。

溫英杰擔任農試所作物種原組長期間,管理國家作物種原中心,是掌理國家種原保育的舵手。(攝影/王志元)

溫英杰強調,「農業不只是農業,也是一種商業」,小麥若賣不動、什麼都不用談,他因此也做起小麥品種選育,從國外引進200多個品種,一個個種出來試吃,尋找產量高、食味值佳的品種。

小麥是溫帶植物,氣候暖化會使其減產,臺灣自日治時期以來,各個農業改良場試所曾育出近40個品種,但在國家作物種原庫僅保存「台中34號」及「台中選2號」兩個品種,其他種原全部遺失。所幸美國及日本農業人員長期在臺蒐集品種,溫英杰於是從美、日種原庫找到31個臺灣小麥品種,為臺灣找回遺失的本土品種。

溫英杰將自美、日種原庫引回的臺灣小麥重新栽培,評估其品種特性。(圖片提供/農試所)

蒐集梅、櫻耐熱種原 慧眼為臺灣原生白花山櫻保種

臺灣有豐富的低需冷性李子,是北半球梅子栽培最南邊的地區,梅品種具有耐熱特性,原生的山櫻花緋寒櫻還是世界上需冷量最少的品種,溫英杰也持續蒐集臺灣地方品種,總計保存了李22種、梅24種及櫻16種。但日本櫻花花色有紅、有白,緋寒櫻卻只見濃艷的桃紅花色,讓他始終揣想臺灣是否有白色山櫻花存在,假日就往深山野外尋找。

四處打聽下,據傳見過白色山櫻的人大多已過世,要不就是有人說起哪裡有白色山櫻,到了現場才發現其實是蘋果開花。直到32年前溫英杰在八通關地區某戶人家庭園,偶然看到一株乳白色的山櫻花,他順利取種到農試所保存園栽培,後來證實為臺灣山櫻花族群的一員,將其命名為「白花山櫻」。

在發現白花山櫻兩年後,溫英杰赴美攻讀博士學位,他返臺時重訪八通關,卻發現種植白花山櫻人家的後代為了擴建房舍,已將該株山櫻伐除,幸好當年為白花山櫻留種,為臺灣保留了山櫻花花色的多樣性。

溫英杰在八通關地區初見「白花山櫻」。(圖片提供/溫英杰)

溫英杰種植在農試所種原保存園的「白花山櫻」。(圖片提供/溫英杰)

「一切從種原開始!」 建言熱帶果樹育種是臺灣農業利基

父親畢業於日治時期的嘉義農校,畢業後從商,溫英杰也喜歡說自己是「一個商人」。雖然專長溫帶果樹研究,但氣候暖化下,溫帶果樹栽培愈來愈不容易,他指出,臺灣環境漸變為熱帶氣候,臺灣農業技術又普遍較熱帶國家來得好,未來應該發展熱帶果樹栽培,成為全球熱帶果樹精品的供應站。

畢生從事溫帶果樹研究,但溫英杰也曾將只能種在南部的熱帶水果紅毛丹,培育出耐寒、中部可種植的品種。由於臺中、南投等中部縣市是國內荔枝面積僅次於高雄的產區,但每年產季,總是先產出的南部荔枝可售得高價,等輪到中部荔枝生產,價格已往下掉,他因此做紅毛丹育種,想幫荔枝農找新出路;目前篩選出數百種具大果、離核且耐寒特性的紅毛丹,留待後續育種者接棒。

果樹育種工作漫長,紅毛丹從種植下去到開花結果,耗時10年,溫英杰開玩笑說:「早知道研究生育期只要4個月的黃豆還比較輕鬆。」但談到育種有什麼訣竅,他則嚴肅地指出,育種者一定要與作物親近,知道作物的需求、「可以跟植物溝通」,並且要熟知種原特性,才能觸類旁通、看到新品種育成的機會,「一切都從種原開始!」

溫英杰的一生職涯中未曾接觸蘋果育種,蘋果生長模式跟梨子一樣,可以高接生產,他指出,只要從國外引進低需冷量的品種育種,「臺灣絕對有機會培育出自己的品種」,走出國際。

溫英杰雖然退休了,但他說,看到優良特性的作物,不免會犯「職業病」,可能還是會蒐集來給農試所研究,相信熱愛果樹的他,將持續共同關心臺灣育種和保種的未來。

溫英杰篩選出數百種具大果、離核且耐寒特性的紅毛丹,留待後續育種者接棒。(攝影/王志元)

溫英杰喜歡說自己是「一個商人」,會從商業角度思考農業的出路。(攝影/王志元)

【溫英杰小檔案】

年齡:66歲
學歷:臺灣大學園藝學系碩士、University of Florida園藝學系博士
經歷:
●台灣省農業試驗所園藝系助理
●台灣省農業試驗所園藝系助理研究員
●農業試驗所作物種原組副研究員
●農業試驗所作物組研究員
●農業試驗所作物種原組研究員兼組長
專長:作物種原保育及利用
成就:育成平地桃、梅花與櫻花等共13個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