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碳匯
竹子生長快速,約3、4年即可成材利用,碳匯效益被認為高於一般林木,且竹材纖維長、韌性高,也是應用多元的建築、工藝材料,農委會林務局推動新興竹產業發展,規劃短期、2025年前將更新竹林逾5千公頃,占全臺竹林面積2.7%,預估可達10.1萬公噸碳匯效益。
永豐餘學院19日於臺中中央書局舉辦「農業的醣經濟」科技論壇,邀集學者專家,共同探討農林碳匯,農業剩餘資材如何創造循環經濟,以及「醣材料」研發最新的科技進展,共同擘劃臺灣農業的永續未來。永豐餘集團各事業單位率先投入相關研發,開發「醣經濟」應用產品,論壇中也布置展出,讓民眾一窺醣經濟的可能性。
公園、校園、行道樹等公共場域景觀樹木,一直以來多由公共工程外包種植及維護,樹木因不當修剪、栽培而夭折,甚或種植到水土不服的外來樹種,衍伸相關環境問題等,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組成「全國種樹諮詢中心」試營運,未來將提供試栽原生樹種及栽培管理建議,率先提供公家機關諮詢,未來將逐步擴及地方政府及民間單位。
行政院會今(21)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因應全球氣候調適策略的改變,大幅度翻修,法案將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全部條文由34條增加為62條,強調溫室氣體減量與氣候變遷調適並重,以達成「加速減碳減緩氣候變遷」及「適應全球氣候變遷衝擊並建構韌性體系」的目的。
臺灣森林面積約219.7萬公頃、覆蓋率達61%,每年吸存約2,140萬公噸二氧化碳,若與整體農業部門每年約500萬公噸二氧化碳的碳排放量相抵,農業部門已達淨零碳排。但為繼續強化森林對增匯的貢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仍就森林碳匯以外之農業部門排放,宣告將以2040年淨零碳排為目標。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以下簡稱林務局)進一步提出增加森林面積、加強森林經營管理、提高國產材利用三大策略及政策,要在提升森林碳匯功能、減緩氣候變遷衝擊的同時,兼顧其他森林生態系服務價值與產業經濟。
淨零碳排已成為國際間炙手可熱的趨勢,根據《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臺灣農業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只占臺灣整體約2.22%,相當於500.6萬公噸的二氧化碳。「雖然農業在生產過程中所排放的溫室氣體量,遠不及石化工業,但我們也希望能為生態環境的永續,善盡一份心力。」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農糧署署長胡忠一表示,如何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達成農委會2040淨零目標,是農糧署接下來的核心要務。
農業近幾年遭受氣候變遷影響甚鉅,更顯農業淨零、紓緩氣候暖化與變遷的重要,事實上,農業是各部門中擁有「極佳淨零體質」的潛力新星。淨零排放辦公室的任務,就是透過部門內協調及跨部門溝通,逐一統合資源並實現目標,讓農業的淨零天賦替自己,也替整個環境貢獻力量。
極端氣候為全球永續發展帶來巨大挑戰,已是世界各國必須共同面對的難題,在聯合國提出專案報告(AR6)示警後,全球已有超過130個國家,宣示將溫室氣體「淨零排放」列為國家重大政策目標,更有不少國家已完成立法,提出具體期程和路徑圖,希望達到2050淨零排放。
2021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蔡英文總統宣示「2050年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臺灣的國家目標,在極端氣候變成「新常態」之前,製造、運輸、住宅,以及農業部門,都必須提出系統性的減碳策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2021年9月成立「氣候變遷調適及淨零排放專案辦公室」,在綠能、減少碳排之路上,率先邁出重要的第一步,更在今年(2022)2月的「邁向農業淨零排放策略大會」與各界團體及專家學者共同擬定「減量」、「增匯」、「循環」及「綠趨勢」等四大主軸,為本身就具有「減碳體質」的農業鋪出明確的淨零大道。國人未來是否能順應國際趨勢,迎接農業碳金時代的商機,且看此刻產官學研與全國人民的意念與努力。
國家發展委員會今(30)日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在用電每年成長2%正負0.5個百分點的情境下,2050年達到淨零的目標,淨零轉型主要計畫至2030年預算將投入近9千億元,同時帶動民間投資4兆元。農業部門在碳匯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在12項關鍵戰略中的自然碳匯一項,將由農業委員會與海洋委員會合作執行,後續相關政策會再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