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竹產業時代來臨 四年內全臺2.7%老舊竹林更新5千公頃 碳匯估增10萬公噸

林務局推動新興竹產業發展,規劃在桃園復興等4處設立竹材備料場。(圖片提供/桃園市復興桂竹產業發展協會)

竹子生長快速,約3、4年即可成材利用,碳匯效益被認為高於一般林木,且竹材纖維長、韌性高,也是應用多元的建築、工藝材料,農委會林務局推動新興竹產業發展,規劃短期、2025年前將更新竹林逾5千公頃,占全臺竹林面積2.7%,預估可達10.1萬公噸碳匯效益。林務局並將於全臺建立4處備料場,培育竹採伐工班,2024年辦理世界竹會國際論壇暨博覽會,帶動竹材市場發展。

國科會「臺灣永續棧」(TSH)及中興大學成立的「森林永續與綠色服務辦公室」今(3)日舉辦「邁向淨零排放─竹林負碳發展」線上論壇,邀請農委會林務局造林生產組長張偉顗演講「竹林碳匯政策之現況與發展」。

國內推動2050年淨零碳排,森林擔負碳匯重任,因竹的碳匯效益及建材利用價值高,農委會林務局擬定10年「新興竹產業發展綱要計畫」,去年獲行政院核定,分短、中、長期目標,跨部會、跨領域推動竹產業復興。包括短期的生產、加工、市場等多面向產業輔導協助,中期投入抗病竹苗選育、輔導示範區符合FSC國際森林管理委員會規定,長期輔導竹林地取得FSC FM認證、修訂「原住民禁伐補償條例」等。

張偉顗表示,臺灣林地中的竹林面積約18.3萬公頃、占森林面積8%,推估竹材蘊藏量約15.8億支,但1990年代以後竹產業衰退,現今竹林缺乏經營管理,老竹、新竹混生,且產業規模小,竹製品以內銷為主、外銷有限,又面臨中國及東南亞產品低價競爭;但臺灣竹子種類多,且具技術優勢,仍是發展利基。

張偉顗指出,國內竹材主要生產面積含國公私有林約7.7萬公頃,短期(2022至2025年)間政府將輔導竹林聯外道路修繕,更新荒廢老竹林至少5千公頃,約可生產950萬支竹子,其中300萬支供市場需求、650萬支品質較差的作剩餘資材利用,如此增匯效益約有10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由於現在原住民保留地因「禁伐補償條例」領取補償不再伐採,林務局研擬原保地竹林更新獎勵,最快明年可實施。

加工端輔導,林務局將於建立竹材料源資訊平臺,於桃園復興、南投竹山、臺南龍崎及花蓮富里等4處設立備料場,竹材交易量至少40萬公噸,並延伸建立5處資源循環場域;設立示範場域,規格化竹製品生產,導入自動化、智慧化機械設備,並輔導臺商回流。

張偉顗表示,在市場端的推動上,政府將透過公共工程帶頭推廣竹構設施、建築;舉辦2024世界竹會國際論壇暨博覽會,邀全球逾30國參與;設立竹構育成中心,培育竹設計、竹工藝人才逾1,000人,產業缺乏竹採伐工班,林務局也預估培育200人以上進入工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