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新興竹產業時代來臨 四年內全臺2.7%老舊竹林更新5千公頃 碳匯估增10萬公噸

竹子生長快速,約3、4年即可成材利用,碳匯效益被認為高於一般林木,且竹材纖維長、韌性高,也是應用多元的建築、工藝材料,農委會林務局推動新興竹產業發展,規劃短期、2025年前將更新竹林逾5千公頃,占全臺竹林面積2.7%,預估可達10.1萬公噸碳匯效益。

新聞
連竹纖維都不怕 植物殘枝粉碎機助淨零排放

市面銷售植物殘枝粉碎機眾多,但處理纖維獨具韌性的竹材,常會使機械運轉失靈,農委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研發「履帶式植物殘枝粉碎機」,能粉碎樹枝、稻草及綠竹,吃軟又吃硬,另可協助竹產業疏伐,將廢竹粉碎成碎料,回歸土壤或再製為園藝竹板。

封面故事
前瞻臺灣竹林永續經營之道! 聽竹專家陳財輝品頭論竹

從古至今,竹子與臺灣的常民生活緊密叩合,竹子參與了我們的食衣住行,曾為臺灣帶來出口年產值超過新臺幣7,000萬元的經濟效益。然而臺灣人吃竹用竹,卻不一定識竹懂竹,放眼竹產業的綠金新趨勢,《豐年》專訪長期研究竹林資源的前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育林組研究員、現任中華林學會理事陳財輝博士,掌握竹子的生長特性、竹林的環境效益和「存三去四不留七」的伐竹撫育重點,不僅為竹子盡釋前嫌,更提出臺灣竹林邁向永續經營管理的方向,為竹產業的未來札下根基。

豐年人物
客座總編輯|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局長林華慶 扭轉劣勢為竹產業注入新活水

全世界有85%的竹種分布在亞洲,臺灣是適合竹生產的國家之一,擁有60多種竹,竹材資源相當豐富;在塑膠、鋼鐵還沒有被大量使用的年代,竹子與臺灣人的日常生活關係密切,各式竹製品隨處可見,連建築工地都普遍使用竹鷹架。

新聞
【首長牛年新展望─林務局長林華慶】林務局美學月曆製作過程首度大公開 林華慶挑戰自己

林務局爆紅月曆,從2018年「飲食之森」、2019年「里山動物」、2020年「木作之森」,到2021年的「生命之森」。每年的月曆都由林華慶發想主題,再找林務局同仁討論,進一步做12個月份內容的規劃,「里山動物」動員保育組同仁,「木作之森」委託造林生產組。

新聞
竹產業撐起部落經濟,因禁伐補償面臨蕭條危機

有鑑於禁伐補償造成的產業與水土保持問題,原民會參與今年6月22日林務局舉辦的「2018森林驗證、人工林永續經營暨綠色採購論壇」時透露,6月底將推出修正草案,原先規定竹林必須要長6年,才能參加禁伐補償,預計把年限拿掉,竹林砍伐後,重新生長,只要保持七成覆蓋率就能參加禁伐補償,同時也要求申請的地主必須擬定經營計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