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畜牧業
英國認為自己的蛋雞產業是世界上最現代化的產業之一,有此項巨大的成就使英國人感到自豪。從上述報導英國雞蛋銷售通路、蛋盒包裝及代表雞蛋身分證之蛋殼字串……等措施,可為借鏡。但國情不同,英國有些做法並不能完全一體適用於臺灣產業。
日本的鵪鶉產業在諸多問題衝擊下,飼養戶從1970年代極盛期1,000多戶下滑到2021年僅剩27戶,飼養數亦僅剩300萬隻左右。面對嚴峻挑戰,有幾家日本業者積極進行「六級產業化」轉型,亦即整合農業、 工業、 服務業,創造高附加價值,力求突破困境。
國內鵪鶉品種源自於日本,早期透過民間當作觀賞鳥引進臺灣,約40、50年前開始發現鵪鶉蛋的經濟價值,開始被農家飼養,早期因飼養人數不多、產值不大、產區分散又副業經營,以致未受到產、官、學界的重視;然而,隨著時空環境的改變,產業邁向多元化及產品外銷後,鵪鶉產值逐步上昇。
受非洲豬瘟影響,菲律賓2021年國產豬肉供應量估計大減近1/4,將有近40萬噸的供應缺口,且豬肉價格高漲,日前已發布行政命令,將進口豬肉配額提升至35萬至40萬噸左右,並大幅降低關稅至明年4月。但國會議員及業者都對擴大豬肉進口及降稅政策感到憂慮,認為可能損害國內產業。
每年臺灣水鹿茸的生長期3~6月,中華民國養鹿協會都會辦理「產茸季就是愛猜茸」活動,今年是第6年辦理,由雲林縣莿桐鄉的「泰森」粉墨登場獨挑大樑。水鹿泰森頗具領袖氣質,若有陌生人進入鹿場,必先嘶喊預警,待危機解除,也會鳴叫釋放警報,此外還會幫忙弱勢鹿挑戰強權、代為教訓,維持鹿群領袖地位。
臺南酪農業是六都當中酪農最多的地區,其中佳里區梅桂牧場,在基因檢測、建立種牛基因系譜,以及,第一個引進機器人協助刮糞、吸糞、推草、刷背、給料、擠乳等走在科技尖端,最重要的是產值也居業界之冠,經營者將每隻牛視為家人養至終老,在AI的協助下,以愛孕育出甜密的飲汁。
武漢肺炎疫情引發國人關注國內畜牧業糧食安全,農糧署經盤點國內黃豆、小麥和玉米產能,考量國產雜糧作物與國外進口產品價差過大,例如國產大豆價格每公斤5、60元,價格是進口大豆2倍,相較之下,硬質玉米國內、外價差較小,大約每公斤2元,因此有意從擴大國內硬質玉米種植面積著手。
農糧與養殖漁業的外籍移工聘僱條件將放寬,只要本國籍勞工及農保自家工加起來有3名,就可申請1名外籍移工,輔導處長陳俊言說,「這是很大的開放」,就等勞動部的行政程序完成後,即可實施。同時,各新增試辦產業別中,以畜牧業分配到的600名上限最多。
政府機關未來應建立生質料源資料庫,把每一種料源的產地、產量、生化特性(例如熱含量、產沼氣量),並且將廢棄物以區域分別集中進行前處理,一旦產業規模拉大符合產電的成本效益,便能因地制宜選出符合當地經濟效益的生質料源與利用方式。
不管是能源的消耗、土地的耗損以及溫室氣體的排放,養殖業的確對地球帶來了相當大的負荷,尤其養牛業者,更是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之一。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科學家利用細胞培養的技術,成功生產出人工培養的牛肉。然而摒除宗教及素食者的觀念爭議,這種在實驗室內生產肉品的方式,真的能夠解決溫室效應的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