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養肉」代替畜牧,是解決溫室效應的良方嗎?

不管是能源的消耗、土地的耗損以及溫室氣體的排放,養殖業的確對地球帶來了相當大的負荷,尤其養牛業者,更是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之一。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科學家利用細胞培養的技術,成功生產出人工培養的牛肉。然而摒除宗教及素食者的觀念爭議,這種在實驗室內生產肉品的方式,真的能夠解決溫室效應的問題嗎?

由英國牛津大學馬丁學院(Oxford Martin School)John Lynch博士所進行的一項研究內容中,便將現今的3種養牛畜牧方式,以及4種實驗室養殖肉類的方法對溫室效應的影響進行了比較。其結果顯示,在能源運用模式相同的前提下,短期之內,實驗室的養殖方式的確可以降低環境中甲烷的濃度,達到減緩溫室效應的效果;但是經過電腦模擬,如果人類並沒有減少對肉類的仰賴度,經過一千年的演進後,利用實驗室養殖肉類所耗費的能源及所產生的二氧化碳量,可能比傳統的畜牧方式更多,而且隨著總人口數增加,對肉品的需求量可能還會持續提高。即使將肉類的需求歸零,以去除甲烷帶來的影響,人類因為生產能源而持續製造的二氧化碳,依然會在之後的時日中,讓溫室效應的情況加劇。

「養殖業應該重視整體減量以及更有效率的方法,而非將實驗室養殖肉品當作替代傳統養殖的唯一道路。如果我們只簡單地用二氧化碳代替甲烷,這很可能產生有害的長期後果。」Lynch博士對實驗室養殖肉的發展,做了如此定義。

事實上,如果想要在各種養殖方法中,找到減緩溫室效應的方法,只有針對減少排放是不夠的,能源獲取方式的革新也是重要關鍵。養牛業必須持續改善會造成溫室氣體排放的生產方式,這一點毋庸置疑,但這卻並不表示其他人就能高枕無憂,畢竟,有關能源應用以及溫室氣體的議題錯綜複雜,需要全球共同關注。

參考資料: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9/02/190219080740.htm

本文轉載自第82《國際農業科技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