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建築
土地
【島民觀察】海底礁石築聚落

「欲娶某,先擔三年咾咕石。」這句古老俗諺,說的正是早期澎湖人在成家前,要先從海邊挑三年咾咕石才足夠蓋新房的故事。

新聞
林存農本05》「鹹水煙」中與天爭地 防風林緩和氣候逆境 檉柳新興樹種異軍突起

沿海地區環境不利農業耕作,以栽培樹木作防風林來幫助作物生長的混農林經營方式有悠久的歷史,是日治時期所建立「保安林」制度的一環,整體規劃以林地復育,發揮防止飛砂、鹽害、風害,以及水源涵養等防護功能。但近年耕地防風林隨著農業需求變遷逐漸式微,海岸防風林也面臨環境惡化導致衰退等問題。

新聞
人工繁殖觀賞魚「金蝴蝶」育成率最高達5% 建立商業量產減少野生捕撈

藍帶荷包魚是高價的海水觀賞魚,來源為野地採捕,臺灣的主要產地在澎湖海域,但因棲地破壞及過度採捕,天然資源量已大幅減少,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6年前開始進行野生藍帶荷包魚種魚養殖試驗,今年以餌料序列及管理技術,將育苗成功率穩定維持2%至5%,已達建立商業量產模式目標,下一步技轉給廠商,以人工繁殖藍帶荷包魚供應觀賞魚市場需求,避免人為捕撈。

土地
【小島大海】許海膽一個未來

你喜歡吃海膽嗎?7、8月是澎湖白棘三列海膽(俗稱馬糞海膽)開採的時間,近年越來越多澎湖人關注馬糞海膽的保育、復育議題,即使我經常遊走臺灣各地海岸及離島,也會在其他海域看到馬糞海膽,但沒見過像澎湖人這樣關心牠們,每年夏天網路上都會出現各種呼籲文,拜託眾人口下留情,放澎湖海膽一條生路。

新聞
收穫機來幫忙!澎湖香茹採收效率提升2倍 精準採收則待突破

香茹(Glossogyne tenuifolia)為多年生菊科植物,又常被稱為風茹,屬於澎湖特色作物,其全株可用來製茶,相傳有退火與護肝等傳統功效,2019年經動物試驗證實,其水萃物可抑制脂肪細胞肥大與調節血脂,改善肥胖情形,並減少肝臟三酸甘油酯累積,以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使得香茹成為極具潛力的機能性原物料。然而,臺灣除了農業勞動人口老化,亦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香茹生產勢必面臨缺工的挑戰。

新聞
漁村永續轉型 里海精神盼人海和諧共生

海岸漁村是仰賴漁業資源的人類生活聚落,受到海岸、環境、社會、經濟變遷及資源減少等影響,面臨著永續發展的困境。農委會水產試驗所(以下稱水試所)近年配合相關政策,逐步推動漁村轉型的里海願景工程,研究人員自108年起深入新北市卯澳、宜蘭縣東澳、以及澎湖縣菜園等社區,協助居民對地方及生態產生認同,自主地投入里海實踐,保全活用沿海生態系統以增進漁村韌性。

新聞
嘗一口澎湖海風與陽光 冬日限定的菊島鮮味

多數人對澎湖的印象,從早期的天人菊與跨海大橋,到觀光漸盛而被頻頻造訪的離島桶盤、七美與望安,以及春夏兩季吸引眾多人潮的花火節。距離臺灣本島不過數十分鐘飛行時間的澎湖,儼然成為享受海景與品嘗鮮美海味的首選;受疫情衝擊而取消出國行程的今年,澎湖更成為無論年節假期或周休二日,納入必然造訪的旅遊清單。

新聞
臺灣淺堆慘遭長期抽砂、覆網嚴重 水試所將著手資源調查

台灣淺堆位於臺灣海峽南部,是面積約有臺灣3分之1大的澎湖傳統漁場,中國大陸的鐵殼抽砂船及搬運船近年來經常聚集在這裡違法抽砂,恐造成附近海域的水文浩劫;同時,自然生態保育協會日前在臺灣淺堆進行調查也發現,此處海底覆蓋漁網情形十分嚴重,有可能是中國大陸在此進行滾輪式拖網撈捕。

農業經營
澎湖秋冬作物的守護者!無葉檉柳防風林 以農林混植法抵禦鹽風損害作物

無葉檉柳防風林帶與硓?石牆是澎湖地區並存的農地特色人文景觀,見證了先人智慧的傳承與現代永續發展的理念,勾勒出具有三生功能(生產、生活、生態)的澎湖特色農業與景觀。

新聞
連澎湖人都沒見過的石滬! 青年建平台要和世界分享臺灣之美

七美雙心石滬是不少遊客到澎湖必訪的景點,但其實澎湖還有多達700座石滬散落在各個小島。隨著漁業科技的進步以及從漁人口的衰退,許多石滬只能就地崩塌。2017年楊馥慈與曾宥輯成立離島出走工作室,調查與保存石滬修復技術,他們走遍澎湖搜集石滬文獻、空拍上百座石滬,近期他們把部分珍貴的調查資料上線,要與全世界分享澎湖的石滬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