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繁殖觀賞魚「金蝴蝶」育成率最高達5% 建立商業量產減少野生捕撈

水試所建立「精進藍帶荷包魚量產技術」,已達商業量產模式,希望以人工繁養殖的藍帶荷包魚供應觀賞魚市場需求,別再捕撈野生藍帶荷包魚。(圖片提供/水試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

藍帶荷包魚是高價的海水觀賞魚,來源為野地採捕,臺灣的主要產地在澎湖海域,但因棲地破壞及過度採捕,天然資源量已大幅減少,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6年前開始進行野生藍帶荷包魚種魚養殖試驗,今年以餌料序列及管理技術,將育苗成功率穩定維持2%至5%,已達建立商業量產模式目標,下一步技轉給廠商,以人工繁殖藍帶荷包魚供應觀賞魚市場需求,避免人為捕撈。

水試所指出,藍帶荷包魚體色鮮麗,條紋多變,沒有兩尾藍帶荷包魚具有相同的體色及條紋,又名北方棘蝶魚,澎湖俗稱店窗、變身苦或酸監仔,海水觀賞魚市場商品名為金蝴蝶,簡稱金蝶;野生藍帶荷包魚生活在珊瑚礁區,以海藻、珊瑚蟲及海綿等為食,主要分布日本南部、南韓至馬來半島西太平洋海域,臺灣周邊海域都有發現,是澎湖海水觀賞魚輸出最具代表性的魚種。

體型5至6公分的野生藍帶荷包魚幼魚,曾是我國海水觀賞魚外銷美國的主力之一,但由於棲地遭受破壞及人為過度採捕,天然資源量已大幅減少,目前臺灣野生成魚零售價每尾1,500元,市場價格相當高。

水試所建立的「精進藍帶荷包魚量產技術」,先以穩定的種魚養殖技術延長產卵期程,達到穩定供給優質受精卵的目標,再配合嚴謹的餌料序列及投餌管理,有效提升育苗成功率。

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主任謝恆毅表示,藍帶荷包魚幼苗孵化的門檻較高,2%至5%的育苗成功率已不算低,育成率的差異與環境條件有關,很多並非人力可操控,但人工繁養殖技術會不斷精進。

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的藍帶荷包魚種魚,在人工的環境下可成功配對並產卵超過6個月,魚苗以特定的餌料生物進行投餵,並配合良好的水質管理,估計養殖4個月可達到5公分的上市體型,符合業界量產規格需求。謝恆毅說,藍帶荷包魚幼魚苗的嘴巴非常小,適合的開口期餌料不易培養,要先能穩定魚苗各日齡餌料的供應能力,才能成功培育藍帶荷包魚。

不只水試所研發藍帶荷包魚的人工繁養殖量產技術,農科院也有「藍帶荷包魚量產技術」的技轉,在人工環境下完成藍帶荷包魚完全養殖,育成仔稚魚提供市場販售,在人工環境下藍帶荷包魚種魚每年生產天數8至10個月,仔稚魚在受精卵孵化後3至4個月可達上市體型進行販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