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原保存具有農業、生態永續的重要意義,對持續培育新品種更是不可或缺。(攝影/張家瑋)
新聞
品種植金08》附錄:保存「種原」才能更新品種!品種權為何要有農民、育種家免責權?

植物種原(germplasm)也就是遺傳資源,主要透過種子銀行、植物園或田間等實地栽培進行保存。任何品種的育成、延續,都是遺傳資源的重組與保存,種原收集對於農業上持續培育新品種,以及維持生物的基因多樣性等方面都非常重要。

魯凱族的部落耆老看到結穗累累的小米,十分欣慰。(攝影/梁鴻彬)
新聞
國際小米年帶小米回部落 臺灣傳統品系小米回歸原民部落種植

小米原本是原住民部落十分重要的傳統作物,不但有食用、釀造價值,還在歲時祭儀及文化傳承上扮演重要角色,但近年因部落不再種植,小米種原面臨流失,農委會農業試驗所今天特別舉辦「帶小米回部落,傳統品系田間觀摩推廣行動」,於試驗田區展示100種臺灣的小米品系,現場更邀請許多原住民部落的長老,一同辨認部落以前種植的小米品種。

新聞
原民獵人文化祭儀用槍須申請 可受地方政府委託 狒狒解剖報告最快10天出爐

農委會林務局今(28)日表示,原住民基於文化、祭儀需求可使用獵槍狩獵,但無論是狩獵自主管理團體或個別獵人使用獵槍狩獵,均須分別向中央主管機關及地方主管機關事前申請;林姓獵人為新竹林區管理處外來種移除委外團隊契約獵人,除了契約工作,也可另外接受地方政府委託工作、使用獵槍。

印加旗
豐年雜誌
「原」來如此 與環境共存的永續糧食體系

極端氣候加劇使人們意識到,過去書寫在字裡行間的一道道恫嚇筆觸,如今早已刻印在地球各處,無限度的汲取自然資源正是問題背後的成因。然而不同於主流社會,大多數的原住民族至今仍保有與自然共存的生活智慧,遵照草木星月暗示的規律作息,重視與環境的良善循環,如此模式或許是現今氣候變遷議題的可行解方,並可作為永續社會發展的參考。

新聞
原民嗆辣作物火蔥栽培困難 花蓮場建栽培管理模式 病蟲害防治助增產36%

「火蔥」是花蓮阿美族特色作物,外型有如縮小版洋蔥或是玻璃彈珠,因此別名小洋蔥、玻璃珠,外型雖然可愛,卻有野火燎原般的嗆辣口感,極受市場歡迎,供不應求;因其繁殖不易、栽培困難,產量稀少,零售可賣到每臺斤600元以上。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投入火蔥繁殖、栽培及病蟲害管理技術研發,現階段已可將火蔥產量提高36.4%。

新聞
把水送到田間 羅娜地區灌溉蓄水池工程開工 估聖誕節完工

南投縣信義鄉羅娜地區是全國最大原住民部落,部落居民利用河階臺地務農,但在農田水利會時代屬於灌區外農地,遇到枯水期常常沒水可用。農委會農田水利署「羅娜地區灌溉設施系統工程」第二期蓄水池工程今(24)日開工,透過建置大型蓄水池、配水池、輸水管線,未來可把水直接送到農戶田間。蓄水池工程預估聖誕節前完工。

新聞
熊歌不是人人能唱,臺灣黑熊一定在布農心上

對於臺灣深山的布農族人而言,黑熊是矛盾的存在:獵殺黑熊是危險的行為,因此成為禁忌,但若成功獵到,又是英雄的象徵。為什麼想看見可能會攻擊人類的生物?不怕危險嗎?我邊走邊問自己,難道沒想過森林沒有圍欄,萬一黑熊朝我衝來,我能處之泰然嗎?難道我寧可冒著被攻擊的風險,也想要一睹黑熊?

新聞
野保法修法開放原住民用「山豬吊」? 林務局:修法與現行法規無異

《野生動物保育法》修法引發動保團體質疑衍生原住民族特權,林務局長林華慶今(8)日表示,修法內容實際與現行法規無異,並未擴大開放,林務局也正擬定吊索獵具管理規範,將限制獵具口徑、吊索索徑,以避免誤傷臺灣黑熊情形發生。

新聞
《野保法》初審通過 原住民使用「傳統獵具」捕獵不受限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今(22)日審查「野生動物保育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案,明文保障原住民傳統文化、祭儀捕獵權益,捕獵野生動物不得使用陷阱、鋼製吊索、獸鋏等方式,但原住民使用「傳統獵具」不在此限,均審議通過,送交立法院會審查。

新聞
木虌果早熟品種「臺東1號」育成 產量比東南亞品系高1倍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耗時6年育成國內第一個原生種木鱉果品種,日前正式命名為「臺東1號」,此品種夏季果實成熟僅需59天,是早熟品種,每公頃年產量達43.8公噸,高出東南亞品系1倍,極具栽培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