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虌果早熟品種「臺東1號」育成 產量比東南亞品系高1倍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育成之「臺東1號」木虌果,果形端正,果實橙紅亮眼。(圖片提供/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臺灣原住民族傳統作物木虌果,富含茄紅素及β胡蘿蔔素等機能性成分,是近年保健飲食新寵。臺東區農業改良場耗時6年育成國內第一個原生種木鱉果品種,日前正式命名為「臺東1號」,此品種夏季果實成熟僅需59天,是早熟品種,每公頃年產量達43.8公噸,高出東南亞品系1倍,極具栽培競爭力。

木虌果是葫蘆科苦瓜屬多年生作物,俗名「刺苦瓜」,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研究指出,其茄紅素是番茄的70倍以上,還有豐富的類胡蘿蔔素、維生素E等成分,營養價值受矚。國內栽培面積初估約5、60公頃,其中,臺東地區栽培約15公頃左右,栽培以臺灣原生種為主,嘉義、臺南及高屏地區也有種植,但西部栽培品種則以越南種居多。

木虌果一般4、5月開花,到12月休眠前,透過人工授粉可以連續採收數次。臺灣原生種木虌果單果重約5、600公克,授粉成功到可採收的成熟期約需55至70天,一年可以採收3至4次;東南亞品系如越南、泰國種木虌果,單果重則在1公斤以上,但成熟期需要3個月以上,一年頂多採收2次。臺灣原生種果型雖然較小,但單株著果量5、60顆是東南亞品系的1倍,產期也較東南亞品系多出1期,年產量因此比較高。

臺東農改場助理研究員薛銘童表示,「臺東1號」是臺東農改場自臺灣原生種地方品系中,經多年選育而得的新品種,其夏季果實成熟期僅需59天,所需天數是臺灣原生種地方品系中較少的,大約是東南亞品系3分之2;並且,臺東1號每公頃年產量43.8公噸,相較臺灣原生種地方品系年產量2、30公噸來得高,相較年產20公噸的越南種更可高出1倍以上。

國內種植較多的越南種木虌果,早期多將其假種皮烘乾後榨油,因果肉風味不佳,通常便廢棄不用;但本土原生種木虌果果肉風味好,可以熟食應用料理雞湯、燉飯等,假種皮則可應用於調製果汁、果醬、奶酪、凍飲、冰淇淋及冰棒等,用途更多元。

薛銘童指出,由於木虌果雌雄異株,每個個體特性不同,良好特性的品系也難以固定,因此農改場透過「無性繁殖」技術進行育種,此繁殖技術未來將隨品種技轉一同對外授權。他說,近期臺東1號將先取得品種權,但因木虌果的品種檢定辦法正在審查,等檢定方法公告後,才能申請品種權,「預計還要半年以上」。

臺灣原生種木虌果,黃色果肉及紅色的假種皮均可食用。(圖片提供/臺東區農業改良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