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臺灣農糧產業】防疫奇兵.公糧米倉:臺灣糧食安全的守護神,關鍵時刻發揮功效

臺灣公糧米倉存量充足,在防疫期間時期發揮安定民心之效。

文/陳慧萍 圖片提供.審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全球蔓延,世界各國均採取限制移動措施,對糧食供應鏈造成壓力,糧食安全成為各國政府必須面對的嚴肅課題。臺灣在疫情期間,也一度出現民生物資搶購潮,所幸臺灣公糧米倉存量充足,不僅能在關鍵時期發揮安定民心之效,還能援助國際,甚至加入「酒精國家隊」,提供防疫酒精原料,意外成為防疫奇兵。

公糧米倉存量充足 確保臺灣糧食安全

今年3月18日,國內武漢肺炎確診案例突破百例,引發群眾不安,各大賣場出現搶購民生物資人潮;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為了安定民心,特地前往桃園八德農會的公糧庫房「開倉」,讓國人了解公糧食米儲備狀況。4月,總統蔡英文也前往嘉義縣新港鄉農會視察公糧整備情形,確認稻米供給穩定,臺灣糧食安全注下一劑強心針。

「公糧最主要功能,第一是調節市場供需,第二就是安定社會民心。」農委會農糧署糧食儲運組組長黃昭興表示,公糧保價收購制度,能減少稻米價格波動,讓農民持續有意願種稻,就算市場價格不好,也能夠賣給政府;當稻米收成不好時,公糧也可以適時補充缺口,避免糧商囤貨、哄抬價格,讓消費者獲得保障。如果沒有這樣的機制,稻米就會像其他農產品,可能因氣候等因素面臨價格崩盤危機,但是稻米是臺灣最重要的主食及主要熱量來源,沒有替代性,對國內糧食安全至關重要。

臺灣公糧米倉超過328家,全國共有1,964個倉庫,依法定標準,每年收購30萬至40萬公噸稻米。黃昭興說,截自2020年4月底,國內公糧稻米庫存約82萬公噸,民間庫存約10萬公噸;再加上今年第一期收穫約90餘萬公噸,第二期稻作預計收穫50萬公噸,以臺灣人每月平均10萬公噸稻米消費量來看,不僅在疫情期間毋需擔心匱乏,還可以援助國際,同時擴大外銷。

疫情造成國際供給短缺 臺灣米外銷成長近七成

臺灣稻米以供應國內需求為主,外銷相對不突出,除了生產成本較高,也和米的品種有關。「臺灣米主要是短米、稉米,但國際市場大部分是長米。」黃昭興指出,過去臺灣稻米外銷量有限,多半侷限在高端市場,這次疫情席捲全球,印度、柬埔寨、緬甸都限制稻米出口,越南原本也限制稻米出口,改成出口配額,加上國際運輸不順暢,造成國際市場短缺。此外,國際主 要稉米出口國澳洲,連續兩年乾旱,也剛好讓臺灣有機會拓展外銷,讓國際熟悉臺灣米。

根據農委會統計,疫情爆發後,今年1~4月,臺灣米外銷新加坡累計高達1,382公噸,較去年同期94公噸暴增14.7倍以上,總計今年1~4月,臺灣共有4萬134公噸稻米(不含米製品及人道援外米)外銷,與去年同期2萬4,047公噸相比,增加66.9%;若以價值計算,今年1~4月稻米出口1,845萬8,000美元,較去年同期973萬6,000美元,增加89.6%。

而在國際援助方面,受到疫情影響,不少國家短期間出現糧食短缺,臺灣由於公糧存量充足,能夠適時將對外援助由往年的2萬公噸提高至3萬公噸,1~3月間,已經透過外交部、NGO團體提供9,700公噸白米給友邦及需要的國家。

總統蔡英文前往嘉義縣新港鄉農會視察,強調稻米供給穩定,請民眾安心。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3月前往桃園八德農會的公糧庫房「開倉」,讓國人了解公糧食米儲備狀況。

公糧釋出2.5萬噸 協助生產防疫酒精

臺灣充裕的食米庫存,不但可以維持國內稻米價格穩定,擴大外銷及國際援助,還可投入防疫酒精生產行列。臺灣的防疫酒精原本以進口為主,由於國外成本較便宜,國內並未生產,這次疫情初期,民眾紛紛搶購酒精,政府擔心怕國際運輸斷鏈,因此協調臺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臺酒公司)投入生產75%防疫清潔用酒精,截至3月26日止,已供應市場各類酒精產品817萬瓶。

3月底,農委會在行政院長蘇貞昌一聲令下,以優惠價格供應公糧糙米給臺酒公司,作為防疫酒精生產原料,首批釋出2,100公噸,預計全年共釋出2.5萬噸,每月可供應包裝400萬瓶300毫升75%防疫清潔用酒精,順利化解臺灣防疫酒精缺貨危機,不必擔心國際原料短缺。

「臺灣能夠有餘裕這麼做,當然是以公糧米倉能夠確保安全用量、糧食安全無虞為前提」,黃昭興笑著說。除了口罩國家隊,臺灣連酒精都可以自產自銷,公糧米倉意外在疫情期間,成為防疫一大利器。

農糧署以優惠價格供應公糧糙米給臺酒公司,作為防疫酒精生產原料,預計全年共釋出2.5萬噸, 每月可供應400萬瓶75%防疫清潔用酒精。

黃小玉斷鏈危機怎麼辦?農糧署超前部署

不過,儘管臺灣稻米供應無虞,主要雜糧「黃小玉」(黃豆、小麥、硬質玉米)卻是99%依靠進口,各界擔心受到疫情影響,若國際農產品出口、航運受到限制,可能影響國內黃小玉供貨。根據農委會掌握資訊,目前黃小玉國內仍有三個半月存量,且國際航運正常,供應到年底都沒問題;若國際黃小玉出口停頓,農委會也規畫將二期水稻近1、20萬公頃農地,轉而種植替代雜糧作物,以及酪農需要的牧草、硬質玉米等,需視全球穀物市場變化而定。

黃昭興表示,小麥也是重要主食來源,萬一真的斷鏈,除了鼓勵民眾改吃米食,農糧署已推廣「米穀粉」多年,並提供優惠公糧稻米給麵粉廠去調製,依比例不同可製作米麵包、披薩皮、義大利麵條等,餅乾甚至可以百分之百以「蓬萊米粉」取代,儘量滿足消費者需求。農糧署糧食產業組副組長陳素珍表示,農糧署委託中華穀類研究所,舉辦各種創意競賽推廣「米穀粉」烘焙產品,受到消費者喜愛。

至於飼料玉米短缺問題,將以改種牧草、地瓜取代,或以減少畜養頭數調節,農委會畜牧處與國外穀物協會已超前部署,目前年底前飼料玉米供應無虞,國際運輸也已恢復正常,將要求業者提前採購,增加庫存。

農糧署及中華穀類研究所致力於推廣米穀粉產品,圖為完全不含麵粉的米銅鑼燒。

【本單元與農糧署合作製作●企劃廣編】